相声|如何看待《如此照相》?对一般观众它是一段相声,而对姜昆则不是

相声|如何看待《如此照相》?对一般观众它是一段相声,而对姜昆则不是

文章图片

相声|如何看待《如此照相》?对一般观众它是一段相声,而对姜昆则不是

看到一些喜欢姜昆的网友 , 他们经常说 , 姜昆先生的相声既有内容 , 又有内涵 , 个个都非常经典 。
不过 , 别看他们说得如此头头是道 , 但要是让他们说几个姜先生的经典 , 不许上网查询的话 , 大多数一开口便是《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等三五个作品 。
这还不算 , 要是继续问他们这几个段子讲的都是什么 , 我敢肯定 , 能说上来的 , 连一半人也没有 。

《如此照相》诞生于1979年 , 那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代 , 年轻且聪明的姜昆以其敏锐的目光 , 看到了社会即将发生重大转变 , 感受到了人们对即将到来的转变的渴望 , 于是创作出了令他一举成名的 , 至今仍引以为豪的《如此照相》 。
可以说 , 《如此照相》的成功 , 既取决于姜昆的表演 , 也离不开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 。
四十多年前 , 信息传播方式还十分落后 , 听靠收音机 , 看靠书报刊 , 人们见得少 , 听得少 , 笑点自然也低 , 所以每当演员做出一个滑稽的亮相时 , 就会引发观众们一次哄堂大笑 。
在八九十年代 , 当我们看武打片时 , 觉得既紧张又刺激 , 可如今回头再看 , 无论招式动作还是剧情 , 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 甚至有不忍直视的感觉 。
在我看来 , 如果仅仅把《如此照相》当做一个相声是不够的 。 事实上它更像是为了服务于当时那个特殊时期 , 而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 , 只不过是选择了相声这种表演形式予以表现 。
几十年后 , 据姜昆讲述 , 《如此照相》诞生后 , 许多老同志对这个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表示过担忧 , 不过好在时代的脚步没有停下 , 最终“闯过来”了 , 被认可了 。
每当看到《如此照相》 , 就会想到曾经的一个文学现象 , 就是从刘心武的《班主任》开始有了雏形 , 到卢新华的《伤痕》正式被命名的“伤痕文学” 。
“伤痕文学”究竟算什么文学?它的价值究竟是文学价值还是其他什么?文学界曾有过激烈的讨论 。
而从时间上看 , 《如此照相》与“伤痕文学”都处于同一个时代背景下 , 所以在我看来它虽然是相声 , 但真正的目的绝不是为博观众一笑 。
可能这也正是姜昆与其他相声演员的不同之处:从成名到如今四十年 , 姜昆对于时代的变化 , 总是那么的敏锐 。
《如此照相》不但让姜昆瞬间成名 , 也让他对相声有了自己的理念 , 那就是紧跟时代步伐 , 对现实中一些不良现象和风气 , 用较为夸张的表演方式予以讽刺 , 以产生所谓的教育意义 。

1987年春晚 , 《虎口遐想》 。 此时姜昆表演风格已经成熟 , 仅就节奏的掌握上来说就与《如此照相》时有了天壤之别 。
1988年春晚 , 《电梯奇遇》 。 从故事构成来说 , 就是《虎口遐想》的翻版 。 此时姜昆的表演 , 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 就是后来被观众诟病的“观众没笑 , 自己先笑了” 。
四十余年 , 姜昆大约一共演过的100多段相声 。 和同龄的相声演员相比 , 他的一个明显特点 , 几乎没有一段是传统或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改编的作品 。
由此可见 , 姜昆是名副其实的“新相声”的代表和力推者 。
说到传统相声 , 其实在以电视为舞台的新相声盛行的年代里 , 在津京的一些小园子里 , 还是有人在说传统相声的 , 只不过大多都是业余爱好 ,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 , 靠这个没饭吃 。
郭德纲说传统段子为什么能火?我认为一是因为他会得多 , 二是因为他的功夫深 , 三是因为他拥有的与众不同的毅力 。
郭德纲带火了相声 , 这是有目共睹毋容置疑的 , 当然更为严谨地说 , 郭德纲带火的应该是传统相声 。
传统相声能火 , 与它的厚重有关 , 这个厚重是一百多年以来 , 通过数位相声前辈和大师锤炼出来的 。
除此之外 , 它更与一名相声艺人是否有扎实的功夫有关 。 这就好比写书法 , 有了好笔好墨好纸张 , 还需有能写一笔好字的人一样 。
无论承不承认 , 喜欢姜昆相声的观众近些年来一直在减少 , 这一点虽然说起来虽然有点残酷 , 但却是现实 。
姜昆经常说自己是一名相声演员 , 但纵观他的历程 , 在近十几年 , 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 , 他的精力并没有在相声上面 , 而是在舞台之外比如仕途上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