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倡师法晋书的后人却离晋韵越来越远了?

有人问我,古代书法家提出了上追晋唐 。但是,从学习《兰亭序》来说,唐代就已经远离晋人的“尚韵”了,而越来越有新的味道了,这是为什么?大家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书法问题,而是一个艺术观的问题 。
简单来说,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 。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艺术追求都是各自时代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决定的 。这既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人之常情 。

为什么提倡师法晋书的后人却离晋韵越来越远了?

文章插图
如果我说,现在有一个人,他写的字和王羲之一模一样的,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非常像,那么你说他在也艺术上、在书法上,究竟有什么贡献呢?每一个人都想做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时代的审美也是这样 。
不管前朝的东西有多么好,或者说不管前面的东西有多么令人赞叹,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们的阴影下走出来,一味匍匐沉溺在前人的阴影下,那么我们始终是不能前进一步的 。即便那是一座像王羲之那样的巨擘,像王羲之那样的圣人,他像一个喜马拉雅山一样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再造一个喜马拉雅山,而是超越“喜马拉雅”,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
为什么提倡师法晋书的后人却离晋韵越来越远了?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平等眼光看待前人的成就,即便是王羲之这样人尽皆知的“书圣”,我们也不能迷信于它 。因为书法不是宗教,更不能搞个人崇拜 。宗教是不需要做大的变动的,因为宗教的宗旨就是不容怀疑,甚至不做大的改动,让你永远相信一套说法,而艺术当然是不能这样的 。
如果艺术的发展、或者说书法的发展,只是复制和表现前人已经表现的过的东西,那么艺术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干脆就比谁的模仿能力谁更强好了,我们干脆就把复印机复印精确度与否作为艺术进步的标志算了 。
【为什么提倡师法晋书的后人却离晋韵越来越远了?】就好像人类的出生一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长相都和自己的祖先完全一模一样,这是不是一种荒谬和倒退?正如生物遗传上的基因变异一样,虽然百分之九十九的变异都是失败而且是有致命危险的,但是如果没有变异、没有这种基因上的改变,人类或许只能永远生活在丛林中,采食野果,过着茹毛饮血般的生活了 。
为什么提倡师法晋书的后人却离晋韵越来越远了?

文章插图
虽然我们现在想想那样的生活可能如田园诗一样美好,但是谁能保证你不会怀念现如今便捷、平等、民主的现代社会?
因此,这世界,唯一的法则、或者说唯一的进步,就是不断的去改变、去创新,去创造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才能永久持续 。
书法难道不也应该是这样吗?
为什么提倡师法晋书的后人却离晋韵越来越远了?

文章插图
虽然晋人的书法算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但是假若几千年来,所有的人写字都和王羲之一个调性,一个风格类似,我想我们恐怕早就审美疲劳了 。
而我们想象中所谓有一个风格是好的,有一个风格是差的,某一种风格其实是高过另一种风格,这样类似的想法,其实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 。
古代中国话语权一般都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而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都是精英、士大夫,艺术审美、文化偏好的定义权都在他们手里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历代帝王对于王羲之的推崇,他们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痴狂的地步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魏晋统治者给王羲之加官进爵,一直到清代乾隆皇帝设立三希堂,无不体现了这一趋势 。尤其是大唐的李世民,将王羲之的书法视若珍宝,并且将其陪葬 。
为什么提倡师法晋书的后人却离晋韵越来越远了?

文章插图
但是帝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心喜欢这些书法,其实是存疑的 。也就是说帝王的喜好往往和现实的政治利益相挂钩的 。很多帝王推崇或者厌恶某人绝不能出于个人喜好或者道德考量,他们只会基于皇家利益做出判断 。
以唐朝李世民为例,李世民以及他的父亲李渊是唐代初创帝王大业,属于开国之辈,政权建立的初期,稳定人心是关键 。而稳定人心的关键,在于对天下前朝旧臣、乡绅士子示好,如果处理得当,天下自然人心归拢,政权也得以稳固,如果不然,人心分离,自然会出现乱局 。
而李世民投天下文人士子所好,推举王羲之,自然是有深远的政治考虑的 。从魏晋开始,王羲之的书法就有深厚的士子基础,受到士子的追捧 。如果这个时候统治者能恰当的表现对他们的认可,其实就有安抚人心的作用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