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阿里云张建锋:云计算接近进入下一个时代|钛媒体深度( 四 )


低代码其实也不是只有阿里有个低代码,还有两家比较大的外部的低代码平台 。因为低代码平台其实对某些行业还是有一点点关系的 。这个才是一个大的图——云端的核心产品上再建两个平台,一个是做数字化的计算、算力、AI等等,另一个是基于钉钉的入口 。
钛媒体:怎么能给这个生态更好的红利?未来其实大家都是生态之争了 。
张建锋:往上的层面,从整机到部件,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 。阿里是没有做整机的,我们还是高度依赖于合作伙伴,不管转换器、路由器、服务器都是这样的 。
这个生态怎么构建呢?这个生态可以更透明,包括用一个什么样的交换机 。现在交换机其实变得很薄了,因为它不需要处理太复杂的协议 。这对产业发展已经带来了非常大的推动了 。
交换机里面需要很多芯片,我们有几个大的类目,不仅需要GPU、CPU,很类似的controller去控制硬盘的芯片等,一方面自己也在做,一方面也可以用其他供应商 。
我们总的策略是一云多芯,这样话才真正给生态更大的可能性 。阿里云如果不支持多种CPU的话,那么新的CPU是没有机会被客户购买的 。实际上因为有云了,之后才能支持多个芯片,包括很多国产的CPU 。以前你还是只能卖单机,这种方式肯定不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
今天阿里云已经变成全世界支持CPU最多的一家云厂商 。
其实中国原来的CPU不能发展,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没办法形成生态 。自己单独去构建整套软件栈是非常困难的,有云之后,它很好的一个机会,下面CPU的差异性都由我来处理 。
钛媒体:这次提的创新,它其实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 。
张建锋:我总觉得这几年应该是云计算最关键的时候 。以前是分布的系统,慢慢构建一个可弹性售卖的系统 。本质上它的核心是分布式系统,有能力做分布式系统的,号称自然都能做云 。今天云是一个新的结构的引进,这个时代不知道是VMware+英伟达,还是微软自己的一套体系,还是AWS一套体系 。
云计算里面不可能像以前Windows+英特尔,有这么一个大一统的生态 。但这几家的近战还是很白热化的 。但中国今天真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认为是没有的,人家做的云计算跟我们做的云计算,不是一回事情 。
钛媒体:如果做这么大的调整,对阿里云整个团队来说,会有什么新的能力的要求?
张建锋:我们对底层的技术——做芯片、做FPGA、做网络的,做存储的,做自己Controller 的,应该是阿里云最主要的一个方向 。
钛媒体:你其实是一个技术特别强的CEO,在这个思路下的创新,可能真是找到了属于你的战场 。在这样一个结构性的变革在里面,大家都有机会 。怎么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机会,能够让他们觉得有机会,能够加入进来?
张建锋:刚才我们讲云原生,我们希望更多的一些软件,能够基于一个云上的构建 。
中国今天最牛的云原生应用,还是比较少 。但美国是有一长串的,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东西,有一个很大的沟要填 。
钛媒体:生态建设里面很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怎么去扶持这些新的在云上做云原生开发ISV 。
张建锋:今年阿里云有很多出去创业的,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个很好的开始 。因为他们不可能去做云,但他们是最熟悉阿里云的,他们会去做云原生的一些东西 。他们要做细分市场,那其实非常好 。

独家对话阿里云张建锋:云计算接近进入下一个时代|钛媒体深度

文章插图
关于云计算和阿里云的未来
钛媒体:外界传言达摩院要自负盈亏,这是真是假?你怎么看达摩院的过去的工作成效?
张建锋:达摩院不是什么都研究,主要是研究数据智能,已经四年多了 。第一阶段工作非常好,我们把集团跟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主要基础技术模块都构建起来了——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处理、视觉、翻译,还有像天猫精灵这样的产品 。
第二,达摩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创新,包括像自动驾驶、小蛮驴,也在做一些偏向长期的研究,像量子计算 。
第三部分就是跟阿里云的技术有些相关的,比如做加密数据库的实验室,面向5G的实验室也在做,也有些芯片相关的也在做3D堆叠,发了一些很高质量的论文 。
达摩院的研究方向要有市场牵引,但不是用赚钱来考核的,更没有自负盈亏这一说法 。达摩院的研究成果很难用钱来衡量,因为钱只有通过阿里云卖给第三方客户才能展现价值 。但在我看来,这只是他们创造价值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