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公元前318年,信奉崇古思想的燕王姬哙,做出一个震惊当世的决定,燕王姬哙效仿先圣,正式将王位禅让给燕国相邦子之,“国事皆决子之”,燕王哙的禅让是中国有信史以来唯一的一次自愿禅让(尧舜禹属于传说时代,非信史时期)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燕国地形图燕国“禅让”事件影响重大,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大师孟子也涉足于此事 。崇古、禅让本是儒家大力提倡的,儒家的领军人物孟子却主张伐燕,以扼杀其禅让,这显然与他宣扬禅让、仁政等思想是相悖的 。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燕王哙孟子的理由
按照孟子《孟子·告子下》的解释,燕王哙与相邦子之间的“禅让”是一种“封而不告”、“不用礼宜,不顾逆顺”的“私受”行为,未获得天意、民心的认可,故而是人人可诛的 。
说直白点,孟子认为燕国的禅让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也没有得到民心的认可,是一种“非法”的禅让 。因此孟子主张伐燕 。他还向齐宣王分析政治形势,齐王大悦,齐宣王当即“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伐燕” 。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孟子苍白的理由
孟子指责燕国的禅让是“封而不告”,也就是没有上报周天子准许 。这个理由无疑非常的牵强,当时的时间已进入战国中期,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早已没有人再听周天子的意见,哪怕是形式上的 。
燕国的禅让确实没有经过周天子的许可,但你孟子做客的齐国有没有“封而不告”的事情?你主张齐国伐燕经过周天子许可没有?大儒孟夫子也搞“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套?
孟子还指责燕国的禅让未获得天意、民心的认可 。关于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有句话叫“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各国作战之前无不打着“天意”的旗号,同时指责对方“失德”,至于说到底谁“缺德”,自然是打赢了的一方说了算 。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孟子在齐国孟夫子的遮羞布
孟子力主讨伐禅让的燕国,不仅与他的一贯的禅让理论不合,而且还有悖于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仁政思想的要点之一就是反对兼并战争 。
孟子果然是儒学大家,理论功底深厚,为了自圆其说,马上又抛出“伐而不取”的论点:“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孟子讲学翻译过来就是说,齐国可以吞并燕国,如果燕国人民乐意,那就一直吞并它 。古代有人这么做过,武王就是这样 。吞并后,如果燕国人民不高兴,那我们就撤回来 。古代也有人这么做过,文王就是这样 。所有齐国伐燕这一仗,不管结果如何,齐国都是在效仿上古先圣(好个孟夫子,这时候又搬出先圣来了)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齐国伐燕的后果
齐国只用了五十天的时间,便攻破燕都,但是齐军在燕国肆意掠夺,一点没有古代“文王”或者“武王”的影子,燕国人忍无可忍将齐军赶了出去 。孟子发现,齐王跟他的政见完全是南辕北辙,不久也黯然离开了齐国 。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齐国伐燕孟子为何言行不一?
其一,孟子的“仁政”主张是他真实的想法,但终究摆脱不了“鸟只能择木而栖”的被动局面,孟子想要践行自己更多的治国主张必须要向君王做出妥协,以求取得君王的认可,孟子对各国国君都怀有很大的希翼和宽容 。
其二,孟子当时已是七旬的残烛之年,时日无多 。齐国之行也是他践行治国理想的最后一次努力,所以宁愿部分违背自己的主张,但必须说,孟子仍然在坚守自己最后的“底线” 。
燕王遵儒,孟子却主张伐燕,孟子为何背弃自己“仁政”的理念?

文章插图
孟子著作结论
在燕国“禅让”事件的前前后后,孟子均颇涉其中,他的言论与其固有思想的明显抵牾之处,反映出孟子的思想与现实之间确实是存在矛盾的 。孟子他将实现仁政寄希望于强大的诸侯,也是一位风烛之年的老者迫不得已向现实妥协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