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范多梅尔拍摄时,用场面调度构筑真实体验,引导观众走入剧情

梅尔|范多梅尔拍摄时,用场面调度构筑真实体验,引导观众走入剧情

文章图片

梅尔|范多梅尔拍摄时,用场面调度构筑真实体验,引导观众走入剧情

文章图片

梅尔|范多梅尔拍摄时,用场面调度构筑真实体验,引导观众走入剧情

文章图片

梅尔|范多梅尔拍摄时,用场面调度构筑真实体验,引导观众走入剧情

文章图片

梅尔|范多梅尔拍摄时,用场面调度构筑真实体验,引导观众走入剧情

一部以持续性吸引观众注意力为目的的电影 , 应该基于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 。

故事的讲述伴随着人类语言的诞生而发展 , 期间历经各个时期艺术家们的拓展 , 到如今能够吸引观众的不再是简单、完整的故事 , 而是故事中的诸多情节的起承转合与细节 。 弗兰克认为“戏剧性依赖于观众对故事的认知和参与度 。 ”
受该理念的影响 , 雅克·范·多梅尔这样描述自己的风格喜好:既不偏向卢米埃尔兄弟的真实 , 又不偏向乔治·梅里爱的想象 , “只是介于两者之间 , 专注于对你可能拥有的现实的看法 , 即使你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现实 。 ”

合理的场面调度能使人物内心动作形体化 , 也能迅速、有效地揭示角色之间的关系 , 让影片启程转接、富有节奏 , 导演在看似天马行空的场景中并没有使用随意的调度而破坏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
范·多梅尔习惯多次使用第一人称画外音的叙述方式来辅助影片角色的速写 , 又辅以富有巧思的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设计来展现故事中的超现实内容 , 最终达到他所期望的真实体验 。
当作品序列中第一人称的画外音一出现 , 就展现出范·多梅尔作品的风格痕迹 , 旁白和快速画面剪辑组成的人物速写迅速有效地勾勒出人物画像 。

例如在影片《小英雄托托》的一开始 , 窗户被子弹击碎 , 画面随即给到一位老人蒙着窗帘倒在了水池里 , 极为简洁地为观众展示了一宗谋杀案现场 , 配以画外音营造出极具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开场 。
接着 , 老年托马斯的画外音缓缓地继续描述一个出生时遭遇火灾然后被错抱导致人生交换的故事 , 带给观众整部影片是关于讲述托马斯年老时的回忆和幻想先入为主的感受 。

影片开头以模棱两可的图像序列和重复 , 吊足了观众胃口 , 使观众明白这是一个充满悬疑、犯罪元素的戏剧性故事 。
影片画面被单一物体填充 , 自然就会排除影片中其他因素的干扰 , 而引起观众对这一内容的留意 。 《小英雄托托》中 , 场面调度始于托马斯的一个中近景 , 接着向前推至演员特写的镜头 , 强化了镜头的张力并强调了这个段落 。

其作用就像是托马斯情绪状态的放大镜 , 演员只凭借台词的只言片语 , 就能很好地使观众被带入情境 。 而将摄影机模拟孩子的视角以低角度来仰拍父母的笑脸 , 伴有画面中明亮的颜色 , 则能够强化观众对影片中父母的情感依恋 。
镜头里的光线和色调十分美好 , 但和观众预想不一样的是 , 托马斯的整个人生都是充满妒忌和怨恨的 , 这与之后的阴郁镜头语言产生了对比 。

由于人的眼睛并不习惯直视物体被放大的细节 , 所以大特写就容易引起观众的留意 , 范·多梅尔故事片中的事件经常从角色的视线聚焦来描绘 , 例如主角突然睁开或闭上眼睛 , 直接地将自己暴露给观众 。
移动摄像机可以为电影摄影增添很多内容 , 它可以使场景混乱 , 令人兴奋或可怕 , 但前提是导演得确保它具有足够的动力 。

像范·多梅尔这样的电影导演会仔细选择移动的时刻 , 在《无姓之人》中摄影机跟拍了小尼莫在树林中发现母亲出轨 , 以及透露男人的女儿正是安娜的全过程 。
导演保持小尼莫前面惊讶的心情继续向前推进 , 加上环绕树林当中各种树木这些障碍的镜头 , 让整个画面颇具深度 , 导演充分运用了场面调度的技巧 , 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以不断跟进这个秘密的方式感同身受 。

在范·多梅尔的故事片中 , 零星地使用疏离技巧 , 强调具有自我反省的角色 , 他(她)的口型与画外音同步并注视镜头 。 恩斯特·贡布里希指出 , 无论是在图像制造与图像观看中 , 诠释都极为关键 。
在对艺术语言的研究上 , 必须强调诠释的力量 。 此力量在观众的阅读行为中起作用 , 当观众的阅读能力和艺术家结合 , 就能让一块着色的画布变成形似现实的视觉世界 。 此力量同样作用于艺术家的创造 , 使其能以创造的图像诠释所看到的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