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要走很长的路

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的千烟洲曾是一个满目荒丘草坡、侵蚀沟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小山村 。如今的千烟洲森林覆盖率从当初的0.43%提高到70%以上,原来的荒丘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不仅实现了生态恢复,还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 。采访人员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干部、泰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高月前往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 。从建站初期没有路,到颠簸异常、被科研人员戏称为“舒经活血”的路,再到现在5.5公里的水泥路,通往试验站的道路见证了千烟洲的发展与变迁 。

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要走很长的路

文章插图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协同
1983年,应江西省政府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在千烟洲设立试验站,系统开展生态恢复研究,同时进行生产性试验 。在中国科学院介入前,千烟洲曾多次进行过开发治理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为制定开发治理方案,建站初期,农、林、水等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协同调查、采样,对“丘上—缓坡—谷地—塘库”内每块可利用土地、空间逐块勘察,确认每个地块的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坡度坡向等 。
研究人员发现,当地年降水达到1500mm,雨量非常丰富,但是季节分配不均,春季多雨,伏秋季干旱,农业灌溉用水源没有保障,新栽树木成活率低 。千烟洲早期果园承包户黄远芬告诉采访人员,当年研究人员修建了20多个小水塘蓄积雨水,解决伏秋季节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在丘坡上挖竹节沟和鱼鳞坑,保水保肥,提高树苗成活率,灌草也迅速恢复,满山葱郁,生态环境迅速好转 。七至八年后,水土流失情况基本消失 。
单种粮食效益低;发展林产品周期长,短期看不到收益;发展水产品,仅靠丘间人工修塘,形不成规模 。基于当地环境调查分析,研究人员对千烟洲进行科学、立体规划:在土层瘠薄的山丘上造林种草,在丘腰缓坡植果,在丘间筑坝蓄水养鱼并用于灌溉,形成丘底、河谷滩地种粮的立体布局,把荒山秃岭变成了以林为主、柑橘园为辅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协同发展 。
“林果经、林牧粮、塘库水陆复合生态、农田旱地耕作四个子系统,是红壤丘陵综合开发的具体样板,是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的搭载平台 。”试验站原副站长谭新泉曾亲历千烟洲开发 。他曾在专著《千烟洲情怀》中介绍,由于原生植被过于单一,开发初期,人工营造了马尾松(为主)、湿地松、杉木和间栽少量的阔叶树种 。从广东韶关和江西有关林场、苗圃,引种经济林种板栗、脑樟、黄樟、芳樟、沉水樟,中药材厚朴、杜仲、黄桅(枝)子,香料山苍子 。板栗园建成后,间种花生、西瓜 。
“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的“千烟洲模式”,迅速实现了当地的生态恢复,使千烟洲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 。泰和县重点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廖文峰说,1984—1994年,“千烟洲模式”在江西省38处示范点推广,面积达40万亩 。该成果后来荣获多项国家奖励,并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发展的典型范例,写入高中地理教科书 。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多元
在试验站第六任站长王辉民看来,“千烟洲开发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原因在于一贯坚持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
【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要走很长的路】“千烟洲的学者走出站门,主动和村民交流、扶贫济困 。大力开展农技咨询、培训活动,指导优质稻增产种植、柑橘高产栽培,无偿提供鸡、鸭、猪电脑配方饲料 。”谭新泉表示,研究人员经常给求教的乡民讲解自制配方饲料用料搭配,运用自产饲料科学配制不同育龄的鸡、鸭、猪饲料,降低投产成本,使不少乡民受益 。还为试验区农户争取计划指标化肥,指导他们科学施肥、配方施肥 。供应优质稻种果苗,为农户解决紧俏农资,宣传优质柑橘产品,提高柑橘商品率,增加果农收入 。
1984年,试验站和当地农技人员开始在丘陵缓坡示范种植柑橘,吸引周边40多户村民承包种植 。
“试验站开发的示范成果使当地群众广泛受益,尤其是让站区橘农尝到种橘致富的甜头 。20世纪90年代初,千烟洲周边种柑橘的‘万元户’越来越多 。”1997年就开始在泰和县灌溪镇工作的灌溪镇镇长彭培彬告诉采访人员,试验站研发、改良的柑橘,品质好、售价高,还特别好卖 。慢慢地,周边农户都到试验站来购买果苗,镇里也经常组织种植户学习嫁接技术、栽培技术,并在全省推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