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点睛之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简介
结合语用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 。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 。
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 。
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沙·秋思》推为元曲小令之表率 。
吴梅研究了明人对它的仿作,但不及原作“自然” 。隋树森也认为该作品写得自然,却又十分精炼 。《天净沙·秋思》是调短字少的小令,音乐曲式变化不大,其出彩可能并不在音韵,而在内容的自然 。自然的诗歌一般表现在整体和谐,不冲突 。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仅十八字,就有九事设境,但是读来并不觉得景物繁杂,也不会因为语法成分缺失而难解主题 。
关于如何达到自然的效果,可以结合语用学的原理来分析 。分析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不仅要关注语言字面上的含义,即语义,还要关注在一定语境下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即语意 。语义学研究前者,语用学研究后者 。回到这首小令,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天净沙·秋思》各个意象特点类似,且统一于秋的时间背景 。但是,它无法解答其为何选用秋和断肠,为何省略部分语法成分,为何交错使用不同情感的语句等问题 。但这些问题,可以参照语用学中的预设、关联、会话理论、语势来解释 。
文章插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点睛之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简介】一、 文化预设:铺设合理氛围
在诗歌整体构思中,为了使读者能理解整体氛围,需要选取一定的文化预设实现和读者的心灵沟通 。文化预设是认为双方都知道的信息,是传递信息的基础 。d悲秋情怀、“断肠”的深刻含义都是文化预设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文化环境中,“秋”与“断肠”都有超越其字面意思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一预设的读者就能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 。
1.秋的情绪含义 悲秋的来源,参考“悲秋之祖”的说法 。“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的《九辩》所抒发的悲,主要由于“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生命残损,和“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坎坷历程 。此外,还有人将悲秋情怀和古代的行刑时间、民生疾苦相结合 。当然,最多的还是怀才不遇之难 。
因此,这首小令中的“秋思”二字已经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
2.断肠人的文化含义 这首小令最明显的感情提示在“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传统表达中,指的是离别和思念所造成的极度悲伤 。“断肠”二字可追溯到《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之后,古诗词用到的“断肠”有许多与别离相关 。如唐代杜牧的“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宋代陈克的“断肠肠断旧情浓” 。
而在元代,小令《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则以“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来表达别离之悲痛 。也就是说,“断肠”在所承继和经历的文化心理中,都具有离愁和思念的含义 。
文章插图
二、 意象关联:制造和谐情境
在意象的选择上,前后的关联能营造情境的自然和谐 。关联是用一定的言语形式手段使言语形式各个部分互相联系和呼应 。自然的诗歌,每句内的情境都比较统一,不突兀,这和关联的理念相符合 。
关联原则的分析建立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 。
情境内的关联来自每句塑造的语义场,它由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语构成,并且 《天净沙·秋思》的前九个意象除了“人家”,几乎都是偏正词语 。
首句的“枯藤”“老树”“昏鸦”都具有生命力低、颜色昏暗的特点;“小桥”“流水”人家比较温馨、平和;“古道”“西风”“瘦马”在孤独、破败感上比较相似 。
单看每一句都是一幅和谐的图画 。这是因为在创作时有一定的心理氛围,它具有选择和构建的能力,凡能与氛围保持不同样式的和谐关系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就存留,反之就删掉 。f通过分析语义场可知,小令每一句内部的氛围是和谐的,同时又统一于秋景下,不破坏情境的和谐 。
推荐阅读
- 马加爵父亲对马加爵事件得态度 对于马加爵事件你怎么看
- 发型|Angelababy发型好圈粉,扎双马尾甜美又减龄,美回18岁
- 肖战|庆余年2官宣原班人马回归,肖战是否继续出演成悬念?
- 高考如何放松?
- 金马奖|金鸡奖半个娱乐圈都参加,热闹非凡,金马奖却无人问津?
- 冬季短款羽绒马甲如何搭配?
- 猪肉|马丽现场撕衣服,搞笑满满,半扇猪肉很抢镜
- 马国明|TVB台庆巡礼活动,马国明透露可能会旅行结婚,还神秘地卖了关子
- 头顶蓬松的马尾怎么扎
-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