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点睛之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简介( 二 )
文章插图
三、 成分省略:营造虚实想象
语用学以交际作为目标,因此提出了会话理论 。其中,量的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应全部指向交谈目的所需要,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
对某些语法成分的省略,为场景想象和视角想象留下空间 。除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算是一个陈述句之外,其他的三句均是纯名词的组合 。如“枯藤老树昏鸦”,三者之中主语和宾语是哪些,并未直接表明 。然而,读来并不会觉得这种处理比较突兀,因为在整体和谐的风格下,句子的内部暗含语法的关联 。前三句都是按照“景物+景物+生命体(或可能与生命体产生关联的景物)”的顺序排列 。
在还原句中的表达时,可以试着加入合适的动词、介词和连词 。两个景物之间可以有关联,如“枯藤”依附“老树”,“小桥”横跨“流水”,“西风”吹过“古道”;而景物组合起来则与生命体形成和谐环境下的交互,如乌鸦栖息于“老树”、人家临水而建、瘦马在寒风中走过“古道” 。
因此,这种省略留下了合理的情境想象的空间 。另外,对展开人物视角的想象也有一定帮助 。由于几乎没有动词、介词和连词,读者是不知道“断肠人”与前几句的关系的 。
因此,有人对视角提出了疑问:这首小令的景色是作为旁观者的所见,还是小令里“断肠人”的所见?对此众说纷纭 。
这种模糊性,虚实相生的效果恰好也成了这首小令的美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点睛之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简介](http://img.jiangsulong.com/221113/0103432117-3.jpg)
文章插图
四、 语势波动:激起情感起伏
言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流动中往往会形成有一定长度的起伏波动 。h语势分为顺向和逆向两种 。顺向是链形,语义前后一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
“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意境是类似的 。如果拿掉比较平和温馨的 “小桥流水人家”句,剩余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到“断肠人在天涯”,萧索悲情的气氛比较一致 。也就是说,语义能够形成顺向的链形 。
然而,加入“小桥流水人家”之后,语势发生了波动 。语义向另一个方向折回 。如“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一个语气和氛围上的转折 。从会话的效率来看,“小桥流水人家”所营造的平和、温馨的气氛,显然是和其他三句有差别的 。探寻语势转折的原因,就需要回到断肠人的处境中去看 。“小桥流水人家”,是紧随“枯藤老树昏鸦”出现的对偶句 。一萧索,一温馨,实际上是对比 。
一方面是和其他句的场景氛围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句子内部情感复杂性的营造 。面对他乡的温馨,“断肠人”既有羡慕,又有联系自己的酸楚,其情感的深度虽不及最后一句,但情感的复杂性远高于其他几句 。
所以,“小桥流水人家”的语势转折,就是对比和情感复杂处理的结果 。
因此,《天净沙·秋思》的“自然”,正是由于其写作特点符合“说话的自然”,符合语言运用的特点 。在言语构思阶段,某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会有一定的文化预设,并根据其审美心理选择材料,组成一定的语义场 。在言语形成阶段,语义场中的词语组合已经能够造成一定的氛围,此时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成分以突出重点 。
但人的表达往往有比较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也就是语势分析需要用到的地方 。而《天净沙·秋思》在秋与断肠的悲凉文化背景下,选取了一系列符合季节特点的偏正词语作为意象 。在四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既有顺向的层次铺设,又有逆向的情感波动 。所以,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中,《天净沙·秋思》通过预设、选材、省略与组合、情感层次,使得情感表达和“说话的自然”一致 。
结合语用学来解读《天净沙·秋思》,首先需要比较语义(字面意思)和语意(在这里是文化预设)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其次,与类似题材的作品换词,也能突出这首小令的选材特色 。
如将白朴的《天净沙·秋》中的“青山”“绿水”“红叶”换进诗歌,再对句内景物特点是否和谐进行分析 。
如“红叶”与“枯藤”相比,一个色彩鲜明、一个色彩暗淡;一个生命力旺盛、一个已经枯萎 。
其义项表明,二者只能形成对比,但不能营造统一的意境 。针对每句的意境统一与层次问题,可以想象场景,并且横向比较各句的意境不同,梳理脉络,来发现其情感起伏 。
Tags:
推荐阅读
- 马加爵父亲对马加爵事件得态度 对于马加爵事件你怎么看
- 发型|Angelababy发型好圈粉,扎双马尾甜美又减龄,美回18岁
- 肖战|庆余年2官宣原班人马回归,肖战是否继续出演成悬念?
- 高考如何放松?
- 金马奖|金鸡奖半个娱乐圈都参加,热闹非凡,金马奖却无人问津?
- 冬季短款羽绒马甲如何搭配?
- 猪肉|马丽现场撕衣服,搞笑满满,半扇猪肉很抢镜
- 马国明|TVB台庆巡礼活动,马国明透露可能会旅行结婚,还神秘地卖了关子
- 头顶蓬松的马尾怎么扎
-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