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笔下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指什么?
彩灯,又名花灯,是流行在民间综合性装饰性艺术品 。中国人很早就有制作彩灯、观赏彩灯的习俗 。到了唐代时,元宵观灯逐渐成了新春季节人们游乐、观赏、踏青的固定节日 。宋代传承唐代的习俗,观灯风气更甚 。许多有情男女借元宵观灯私会灯前 。

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插图
辛弃疾在《元夕》中写道:
上阕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下阕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在上阕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火树银花、飞歌艳舞的热闹场面 。也写到了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的贵妇,有的头插蛾儿、雪柳结伴而来的女子 。还有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阑珊”一词,极易引人遐想 。流光之间,仿若看到生命斑斓的绽放 。能够懂得阑珊的人,定当是生命极为寂寞的人 。因为寂寞深处,才愈发能见到旅途中的点滴精彩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插图
备受诗人们喜爱的“阑珊”
“阑珊”这个词在古诗词里是高频词,春事阑珊、心绪阑珊、绮席阑珊,丝管阑珊……都是好词,米芾写“微宦兴阑珊”,是荡开一笔 。
在这首词里,“阑珊”,含有衰减、零落、消沉、将尽、零乱这些意思,“灯火阑珊”是想说灯火已渐渐摇落 。光影暗下来的过程,是一个婉转的过程,其中淹然百媚,不可名状 。
【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说明这时的光影如何“阑珊”,私以为,“幽暗”这个词相近 。
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插图
“幽暗”就是不明不暗,半明半暗 。这种意境,暗和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审美心理 。月满则亏,乐极生悲是人生大道理,可是,惜春常怕花开早也不完全是杞忧,所以就想着月不如不满,人不如不聚,花不如不开 。
这个既然不容易做到,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二者之间取一个中庸的态度,不喜不悲,好话要小声说,好事要多磨,花看半开,人喝微醉,“歌且从容,杯且从容”,一切都要适可而止,这就是幽暗美的心理基因 。
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插图
当作爱情词来读,很美
一般都认为,这首词表面上写爱情,而实际上别有寄托 。所追慕的美人,实际上是他的一种理想,是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要尽量保持的一种高洁的品格 。
近代的梁启超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说那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人是个幽独的形象,由此去理解词人的寄托,自是不无理由 。
这样有寄托的爱情词,表面上看风格是婉约的,实际上其意蕴和辛弃疾的爱国词篇相通,与传统的婉约词并不完全相同 。不过,即使不去追究和体会其中的寄托,就当作单纯的爱情词来读,也是很好的作品 。
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章插图
这首词非常美,特别是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小故事:
元宵节,一个大户人家小姐终于允许从绣楼上下来,到街上观灯,结果在街上看上了一个翩翩美少年,正看到入迷的时候 。丫鬟小翠摇着大小姐的胳膊说:“姑娘,时候不早了,赶紧回吧,老爷派管家贾桂来催了,要小姐赶紧回家吃夜宵 。”
小姐不耐烦地转过头来,似看不看地对丫鬟小翠来了一句:“不要吵,人家的灯谜还没有猜出呢 。”
结果就是这么一转头的工夫,再看翩翩美少年不见了 。呀,这可急坏了大小姐,就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转着圈找公子,转一圈是三百六十度,五圈就是一千八百度,所以诗词中叫“千百度” 。后来人群逐渐散去,灯火零落,结果猛地一转头,啊,原来公子在零落的灯火处等着她呢 。
所以大家看,我们古诗词美就美在这里,可以变成一个充满着诗意的小故事 。
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