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的主要内容,赵括纸上谈兵文言文解释的道理-

大家好,我是【万物有类】,专注历史研究 。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
纸上谈兵的赵括有没有真实本领?这个问题把“纸上谈兵”盖在赵括头上,预设了他就是没有真本事的人 。但事实是这样吗?
长平之战捧红了两个人,一个是白起,一个就是赵括 。
白起其实无所谓,因为他在长平之战前就已经很红了 。他战功显赫,早就拜将封侯了 。
其实赵括也无所谓,因为他在长平之战中战死了 。
有所谓的却是跟长平之战毫无关系的史学家们和我们这些热(wu)心(liao)的吃瓜群众 。
我们通过成语“纸上谈兵”以及某些史书(如《白话史记—台湾史学大师翻译》)上的记载“赵括率军投降”就把赵括定位了 。

赵括纸上谈兵的主要内容,赵括纸上谈兵文言文解释的道理-

文章插图
但事实上,赵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他是勇猛善战的 。他并没有投降秦军 。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是“秦军射杀赵括”,赵军因群龙无首才向秦军投降的 。(那些假史学大师误人子弟啊!)
我们来看一看长平之战的实况:
赵括到来后,组织了主力部队冲击秦军壁垒,被秦军包围,与后方切断了联系;
即使这样,赵括依然带领主力奋战了46天,期间,秦军差点顶不住,最后秦昭襄王亲自督战,并把河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加入了战斗,基本上倾举国之力来应付赵括 。(此战过后,亲昭襄王自己都说了“秦经此一役,国虚民饥,难以再战”)
另外,在这46天里,赵国有多次机会把粮食运送到战场,赵括的主力要突破秦军接应粮草基本没有问题 。然而,由于赵国朝廷内部的矛盾,没能采纳虞卿的外交建议,轻信秦范睢的“和谈”承诺,一直指望秦退兵,没有人愿意带兵押送粮食 。(赵国长平之战时还有主力部队在外) 。
再有,因为范睢的计谋,使得各国认为赵国根本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于是没有一个邻国愿意出兵接危 。这些,都是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
赵军是在没有办法,只好杀自己人来充饥 。就这样,赵括依然能指挥部队,部队没有哗变投降,说明他的指挥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
为了突围,赵括把部队分为四队,身先士卒,轮番冲击秦军壁垒 。不幸被秦军射死 。部队失去指挥,加上饥饿和疲倦,终于完全奔溃了,才投降秦军 。
赵括纸上谈兵的主要内容,赵括纸上谈兵文言文解释的道理-

文章插图
可以说赵括除了“出击”这件事做错了外,在整个战役中他的指挥都是很到位的,这样打46天,很多将领都要绝望了,但赵括没有 。而且,他还能不断变换战术,基本上把秦军杀的手足无措,顾头不顾尾 。他是有相当军事才能的 。
但有人说了,赵括错就错在“出击” 。然而,这是他的错吗?
廉颇为什么被换下来?就是因为廉颇一直坚守阵地 。朝廷之所以换人,就是不认同廉颇的“坚守”策略 。相信赵括出发前,国君一定跟他说过自己的观点 。
另外,如果赵国能把粮食供应上,白起能不能抵挡赵括还难说,赵括的“出击”战术也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了 。
秦国是以举国之力来打这场战役,而赵国就只有赵括一个人在顶着,换谁去也会失败的 。
赵括纸上谈兵的主要内容,赵括纸上谈兵文言文解释的道理-

文章插图
最后说说赵括的爹妈为什么要自贬自己的儿子 。
赵奢,一生戎马,深谙战争的残酷 。他在赵括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赵括的军事天才(赵奢很喜欢带赵括出征,并且还会跟他探讨该如何作战) 。但他知道赵国善战的将领不多,有朝一日朝廷很可能会征召自己的儿子,为了不让儿子也像自己一样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他极力地贬损自己的儿子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
赵括的母亲,也同样是为了爱,极力阻止赵括出征,但国君不同意,为了不连累家族,她只好无奈地请求国君答应“如果赵括兵败,不要牵连家族” 。这给人印象,好像她已经预言了赵括的失败 。
所以,赵括其实是一个被国家遗弃了的悲剧人物、是一个被父母的爱耽搁了的军事天才、是一个有能力驾驭50多万大军的将领、是一个勇猛善战的将军、是一个被历史需要而树立的反面教材 。
赵括何其冤!
【赵括纸上谈兵的主要内容,赵括纸上谈兵文言文解释的道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对于文人来说,谁也做不到自己的文章,总是“独占鳌头”;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 。对于武将和军人来说,每一场比武,只有一个赢家;每一场战争,只有胜利和失败,没有第一第二之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