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葫芦兄弟》导演胡进庆:因为太穷了,葫芦兄弟只好住在山洞里( 三 )


坚持“中国学派”的青年画家 , 越来越少 。
以往 , 国内动画的创作时间少则一年 , 多则四五年 , 几乎是精雕细琢;
动画加工厂则是以流水线式的创作 , 迅速推出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故事 。 虽然并不讲究“寓教于乐” , 但却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视线 。
尽管当时也出现了诸如《黑猫警长》、《邋遢大王》、《葫芦兄弟》等口碑佳作 , 更有艺术精品《山水情》 。

但上美厂的经济效益依然大幅度下降 , 一度连日常开支都难以维持 。 收入降低 , 留下来的创作人员 , 内心开始浮动 。
那时 , 日本还曾向上美厂下了100集《西游记》的订单 。 可因为这项订单的工资结算是计件 , 多劳多得 , 而拍摄任务片的依然是固定工资 。
两种收入的差距 , 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 。
曾经 , 每个动画人都是专心致志地创作 , 精雕细琢 , 不怕任何的艰辛;
如今 , 一部人不再愿意付出 , 认为公平不再;
另一部分人则是不愿意参与加工 , 认为不符合我们的中华美学风格 。
“中国学派” , 开始“明珠蒙尘” 。
04 发展的困局当一系列的危机袭来之时 , 上美厂不是没有做过努力 。
1984年 , 在宫崎骏前来拜访和学习时 , 上美厂便将话题的焦点 , 放在如何把动画商业化的上面 。
但在宫崎骏看来 , 当艺术沾染上金钱 , 便不再纯粹了 。
于是有人认为 , 就是因为急切地想要商业化转型 , 国产老式动画才会被碾在历史的车轮之下 。

可上美厂也不是没有坚持过“中国学派” 。
1999年 , 动画片《宝莲灯》上映 。 作品的艺术水准依旧在线 , 投资更是达到1200万 , 足以让上美厂继续“精雕细琢”的创作模式 。

然而 , 这部影片却没能复制以往的成功 。
失败 , 既因为国外动画片的冲击 , 也因为市场运作的失败 。
从这之后 , 国产动画几乎就陷入了发展的困局中 。
自2000年开始 , 国产动画便日渐低龄化 。
无论是最早的《大耳朵图图》 , 还是后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 , 都在以大量想象、搞笑的元素 , 夸张的情节 , 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 。

太过幼稚不行 , 但只重视教育功能 , 也会被认为太过无趣 。
结束一天学业的孩子们 , 不会想再接受说教;结束一天工作的成人 , 更不愿意陪孩子观看幼稚、絮叨的动画片 。
然而 , 曾有人效仿西方 , 往国产动画添加打斗情节 , 以此引起成人和孩子的兴趣 , 不料被投诉到禁播 。 《虹猫蓝兔七侠传》 , 就是典型的例子 。

同样是成人化元素 , 为什么对国外的评价是有思想深度 , 而国内却是不良影响呢?
着实想不明白 。
观众追捧国外的动画片 , 新一辈的动画人也深受影响 , 热衷模仿美、日漫画风格 , 甚至出现了“去民族化”的倾向 。
2021年的《雄狮少年》 , 就曾引起了争议 。 不少观众认为 , 人物的外貌设定 , 完全是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
北电动画学院教授曹小卉曾说:个人作品可以玩“个性” , 但作为大众艺术的动画片 , 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 主流审美 。

国产老式动画就是这样主张的 , 也是这样坚持的 。
事实上 , 国产动画界也曾有过“学苏”风潮 。 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 在50年代拿下威尼斯动画节的大奖时 , 就被误认为是苏联的作品 。

时任上美厂厂长的特伟 , 觉得“学苏”风潮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 否则丢了自己的“灵魂” , 于是号召动画人“走民族风格之路” 。
然而 , 老一辈用了数十年走出来的路 , 一朝又被推回到了原点 。
不仅民族特色全给丢了 , 动画的质量、艺术性、影响力 , 本该并驾齐驱 , 如今更是四分五裂 。
无数人哀叹:断代的“中国学派” , 似乎没有希望了 。

结语:“中国学派”谢幕了 , 但国产动画 , 还有希望 。
民族风格之路 , 其实一直有人在摸索着前行 。
2015年 , 动画电影《大圣归来》 , 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新历史 。 上映3日 , 票房过亿;上映15天 , 票房超过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 。

它的出现 , 预示着国产动画在逐渐起势 。
此后6年的时间里 , 许多成熟的、优秀的动画作品 , 陆续出现在荧幕上 ,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国产动画的期待 。

也许 , 如今的国产动画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足 , 比如传统故事的选材过度重合 , 缺乏新意 , 缺少故事趣味性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