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是现在的韩国吗,韩国凭什么战国七雄-

这得先从晋国瓜分说起,一个强大的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国家分了,分了之后等于一个大蛋糕变成三个小蛋糕,这样对于强国来说吃起来更方便了,秦王赵正当然也不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啊,制定了吞并六国的时间表,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得先计划一下第一个攻打的国家是谁呢?最后决定先打韩国并且打的非常顺利,用史记的话讲,当时攻打韩国就像回自己家一样轻松,没有什么阻力 。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秦王灭韩国的部分就记录了几十个字,战争顺利的几乎没啥可写的,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没啥可落笔着墨的地方,这其实也是一种耻辱,一个国家就这么灭了,
韩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他的强大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面对秦国的时候表现的如此不堪一击呢?甚至连一次有效的进攻都组织不起来呢?韩国错过了很多次机会?
首先第一个原因改革不利,没发展起来,在战国的时候,最成功发展起来的是秦始皇的祖先秦孝公,当时启用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强大起来,那韩国从立国到六世都没有很大的发展,秦国一直在努力,而韩国呢碌碌无为,等到第六世韩昭侯想变法想改革,他这时候用申不害变法,秦国是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为什么韩国用申不害变法呢?当时魏国要攻打赵国,赵国就去韩国请求支援,请求帮忙 。因为魏国欺负我们,咱们联手一下,否则以后他们也会攻打你们韩国,这个申不害提出想法,我们不直接派兵,硬碰硬咱们会吃亏,我们把魏国的都城围起来这样他们肯定把兵派回来,这样是不是解了赵国的围,所以申不害用“围魏救赵”这个方法证明了自己得军事实力和自己得政治才能,也得到韩国国君的重用,于是就让申不害实施变法,申不害是战国有名的思想家,他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商鞅不一样,他们用的招还是有区别的,首先他想让大臣信服,让人们觉得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有一次在国都的南门牛在吃麦苗,有人禀告申不害,但申不害要求这个人不要告诉任何人这个消息,反手在朝廷颁布法令严禁牛吃麦苗,否则直属官吏都会受到惩罚,当时朝廷都不把他当回事,都说没有牛吃麦苗,申不害看没人禀告,就肯定的说:有,在城南门,大家一看果然有牛在吃麦苗,原来申不害是知道,也就是说虽然他没出访,但地方发生的事,他是门清啊,就是啥都知道,瞒不了啊,以后得听话不然要命啊!
商鞅是全面变法,更重视富国强兵,各种实打实的点子让军队有战斗力,怎么多种地,怎么让大家建立良好的官僚制度,加强方方面面的治国之道,但是申不害的就是怎么让你们大臣都听我的,都听韩王的话
秦孝公的变法用法治管理国家,富国强民,而申不害的变法强调的是术,权术,就是驾驭群臣,出发点不一样,用今天的话两个人叫格局不一样,所以结局也是不一样,这个结果对于韩国的灭亡是加速性,商鞅死了制度留下来了,而申不害死了改革的成效马上下降,没有人愿意执行这套权术,
韩国其实还有一次机会可以成为战国七雄最强的国家,有个能人他没有启用,在人才认识眼光上不行,那就是韩国后期的法家韩非,韩非很厉害人物,思想家,文学家,善用权术,但是没有被得以重任,之前的申不害变法,表面大家听话,群臣唯唯诺诺,但国家没有富强,人们没有受益,韩国也没得到发展,反而这是加速灭亡的一大因素 。
其次就是政治环境地理环境太恶劣,史记中记载,韩国西面是秦国,北面赵国,东面魏国,齐国,南面是楚国,疆土也很小,实力最弱,可以说是犬牙交错,所以当时秦国的重臣李斯说,如果我们先灭第一个国家必须是韩国,因为他们采用远交近攻,屡次进攻,一打就割地,一打就割地,这地方本来就不大,国土面积没了,力量就会衰弱,最后只能接受背灭的现实 。如果翻阅史记,历史其实给韩国非常好的机会和条件,但没抓住啊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韩国太笨了,外交乏术,韩国弱小面对秦国这样的大国家 。如果变法没成功应该马上合众抗秦,和别的国家报团啊,根据史记记载韩国经常办糊涂事,在合作和攻打秦国的时候摇摆不定,比如公元前317年韩国和秦国打完仗,让秦国揍够呛,整个军队都被灭掉,大将被抓,当时韩国有个大臣献计策,提出打不过赶紧送块地给秦国,说和,然后和秦国说一起去打楚国呗 。楚国在江南一代,物产丰富,其实这是很好的主意,如果韩国君王采纳,也许结局不会这么惨,谁知道这个消息被楚国知道了,楚国赶紧派人送礼献计,这韩国君王不禁忽悠,就相信了,刚挨打回头又和秦国宣战,结果呢,一打架,楚国一个兵没来,被诓骗了,韩国被打体无完肤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势必投入秦国的怀抱,在识人用人方面韩国真是差太多,而且总是变来变去,摇摆不定,这样国家肯定就不行了 。这也难怪史记都不愿意多为这个国家灭亡多写两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