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十二怒汉》灵活的场面调度,用群像人物填补空间的单调性( 二 )



在三轮话语权转换下 , 观众可以看到8号此时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 并被4号的逻辑性有效驳斥 。
第二 , 8号认为律师在法庭上的辩护无效 , 并进一步怀疑被告没有做过完整的交叉询问 。 针对本案中存在的两名目击证人 , 8号用强势的语言提出证人证言可能有误 。
第三 , 3号提出对折叠刀的质疑 , 开启新一轮辩论 。

由于折叠刀刀柄的与众不同 , 加之男孩朋友作证在案发当晚看见男孩持有这把特别的刀 , 于是认定持刀者必定是凶手 。 这是基于案件证据来源的唯一性做出的判断 。 8号对此进行驳斥 , 从而在众陪审员之间产生争议并推动新一轮叙事的进行 。
第四 , 6号与8号在卫生间里的对话丰富主题内涵 。 6号提出存在男孩是真凶的可能性 , 镜头拉近 , 观众看到8号陪审员的若有所思和咬紧的后槽牙 。

在座之人均不知晓案情的全部真相 , 只能根据既有事实进行合理化猜测 。 8号的怀疑正是对美国司法精神中的“宁肯放过一千 , 不可错杀一个”的解读 , 但谁又能知道男孩是不是“错”杀呢?
第五 , 老证人是否能够听到楼上传来的尖叫声和摔倒声 。 8号提出质疑后 , 3、7、12号站在8号的对立面 , 分别以发话、反应后发话、打断的方式取得了话语权 , 8号通过反应后发话再次取得话语权 , 在众人共同分析下怀疑老人证词的真实性 , 在语言行动的推动下明晰疑点所在 。

第六 , 关于“我要杀了你”话语的常用性 。 话题仍由8号引出 , 遭到3号与10号的质疑 , 此时2号以亲身经历证实了8号猜测的可能性 。 话语在多人之间轮转后 , 5号成为继9号后第二个倒戈向无罪的陪审员 。
第七 , 11号陪审员提出疑点:被告男孩在明知可能会被逮捕的情况下 , 仍在案发三小时后再次回到现场?既然他能够冷静地擦掉刀柄上的指纹 , 又为何忘记将凶器一同带走?辩论双方分别针对对方的漏洞进行有效驳斥 。

通过以上台词的分析列举 , 可以发现11号提出疑点后 , 分别得到了4号和12号的回应 。 此刻话语交锋在11——4、12间展开 , 再分别在11——4、11——12间进行单独辩驳 , 最终4号在本段话语交锋结束时看似以富有逻辑的猜测处于上风 , 话语权力交由8号 , 转移讨论焦点 , 叙事继续推进 。
第八 , 由于老证人是跛脚 , 根本无法在15秒内从房间“跑”到门口 。 从个别词语的使用这样的细节之处发现疑点 , 从而使绝大部分陪审员质疑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

虽然3号和10号加以阻挠 , 但疑点的提出仍直接开启了模拟环节 , 进而打破投票僵局 , 直接推动表决到6:6的相持局面 , 影片从不平衡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平衡 。
第九 , 8号针对被告提出的唯一不在场证明(案发时他正在影院看电影)发问 , 直击4号逻辑链条 , 在两人多次话轮转换中 , 8号抓住4号的漏洞并加以攻击 。 随着叙事动力的加强 , 从不流汗的4号开始拭汗的细节证明了语言行动产生的动力使得冲突更具有效性 。

第十 , 2号对持刀姿势和受伤创口提出质疑后 , 众人进行了二次模拟实验 。 此阶段的分析强化塑造了3号的执拗脾气、刻画了7号不负责任性格 , 并借欧洲新移民11号之口传达美国法治精神、揭示深层意蕴:“如果你要投无罪一票 , 必须是因为你相信被告的确是无罪的 , 而不是因为你厌烦了;如果你觉得他有罪 , 也得坚持下去 。 ”
最后 , 9号关注到证人证言的盲点(没有近视者会在入睡时仍然戴着框架眼镜) , 拥有着强逻辑思维的4号倒戈选择“无罪” , 而3号仍然执拗 , 大吵大闹地寻找对方推论的漏洞 。
3号和4号的人物性格塑造得到进一步固化 , 从胜券在握到张口结舌 , 人物性格基调得到丰富 。 而后通过3号的个人独白——因自己忤逆的儿子而对所有年轻一代的青年人怀有天然的敌意 , 尤其对于带有弑父标签的被告人更是如此 。
在行动性语言的辅助下 , 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3号陪审员的内心世界和行动动力 。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快来关注乐娱侃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