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海格演员去世,戏外闹剧还没完,它已成了“哈利波特”最大的悲哀( 二 )



其实这件事放在国内根本就没什么争议 , 但欧美圈却被所谓的“政治正确”深刻影响着 。 便JK罗琳遭到了全球跨性别者的抵制 。 从此 , 她就被迫开启了被全网判定为“排跨”极端女权的风暴 。 一年后 , JK罗琳转发了一篇使用了“有月经的人”词语的文章 。 并附文“有月经的人我记得以前有个词专门来形容这类人吧叫Wumben”

罗琳的落脚点在于 , “女性”一词不应该被所谓的“包容性词语”消解 。 且女性基于性别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护 , 包括在公共厕所、庇护所中享有单一性别空间 。 罗琳想要跨性别社群感到安全 , 但不想要这建立在其他女性感到不安全的基础上 。 而一旦打开法律上随意认同性别的大门 , 任何人都可以钻空子 。

这些结论也是基于各种事实和数据得出的 。 罗琳的言论也并没有很过激 , 但她却被声浪巨大的网友定为“反跨性别主义者” 。 在这而后 , 她屡屡遭受死亡威胁 , 甚至被最大的哈利波特粉群除名 。 《哈利波特》的元老级别饭站——“破斧酒吧”和“麻瓜网” , 联合宣布开除罗琳 , 删除她的照片和链接 。

2021年 , 华纳官宣拍摄“重返霍格沃茨”的20周年特辑节目 。 但受邀名单中却并没有JK罗琳 。

人们仍然在探讨哈利波特 , 却不再承认哈利波特的作者存在 。 而JK罗琳还被“人肉搜索” , 三个跨性别活动人士在她的屋外举牌合影 , 暴露她家的门牌号 。 罗琳在英国爱丁堡留下的纪念手印 , 被涂满红色油漆 , 旁边还插着变性人权益组织的旗帜 。

不仅如此 , 《哈利波特》的主演还主动发声“背刺”罗琳 。 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在TheTrevorProject(一个专注性少数群体的公益组织)的官网上专门发表了一篇长文 。 里面不仅提到了罗琳在跨性别问题上的不专业 , 还特地向书迷公开道歉:“跨性别女性就是女性……如果有人感到自己对这本书的体验被玷污了 , 我对这些评论给你们带来的痛苦深表歉意 。 ”赫敏的扮演者艾玛反应是最激烈的 , 她连续发文表态:“跨性别主义者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 而不是一再地被问及身份问题 。 ”

倒是伏地魔的扮演者站出来为罗琳说话 。 “我到现在都无法理解你们对罗琳的暴力言论 , 遇到其他想法可以探讨 , 为什么非要用仇恨和暴力 。 这样根本完结不了问题 , 反而让大家不安 。 ”


合作过的演员们身为既得利益者 , 却纷纷发表撑跨言论与之割席 。 当真是端起碗叫娘 , 放下碗骂娘的白眼狼 。

只有电影里的“youkonwwho”(伏地魔)愿意为她说话 。 罗琳 , 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变成了连名字都不能提及的“youkonwwho” 。 真是讽刺 。 其实 , 暂且不提罗琳的言论正确与否 , 她的行为远远没有到达被“封杀”的标准 。 但她仍然被欧美的“哈利波特圈”除名了 。 青石觉得 , 这简直比《哈利波特》的故事还要魔幻 。

说到这里 , 就不得不提及欧美文化的温床下滋生的“取消文化”了 。 所谓“取消文化” , 简言之就是表述某人的言行“不可接受” , 从而剥夺人们对他本入、其职业以及受迎程度或名气的支持 。 该观念源自艺术领域 , 并在整个西方社会蔓延扩展 。 当然 , 这个概念诞生之初是为了警醒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要谨言慎行 , 也要为他们的错误言行负责 。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 盲目倡导“取消文化”也忽视了客观性 。

并非所有的“大众声音”都是正确的 。 一旦“取消文化”沾上了“暴民心态” , 带来的后果则是对文化价值的摧毁 。 网民仅用几个小时就能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声讨和指责行动 , 没有人停下来考虑其行动带来的影响 。

“取消文化”急剧压缩了学术探讨、公开辩论与自由表达的空间 。 由此成就了欧美圈中极为激进的“政治正确”体系 。 在影视剧中 , 白色异性恋被替换成少数族裔的性少数群体;电影《乱世佳人》被下架 , 因为里面涉及“黑奴”的剧情;

喜剧《老友记》一直以来都因为主演全是白人遭到网友批评与质疑 。 编剧最终为此道歉 , 并向母校捐款400万美元 。 用于在学校的非洲和非裔美国人研究系设立一个捐赠教授席位 。

《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分享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再说“女人”了?》 。 读者们便纷纷对其表态失望 , 称这一举动伤害了跨性别群体 。

为了“包容”而拼命压缩另一个群体的生存空间 , 也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 。 欧美某些“进步人士” , 只不过是在群体效应下放大自己的偏见罢了 。 那么 , “取消文化”真正的受益者是谁?不是什么性少数群体 , 也不是什么有色人种 , 而是:觉醒资本主义一些资本家通过宣扬“政治正确的”想法来取悦消费者 , 从而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 维持自身社会影响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