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久违了,燃到哭的国产片( 二 )


为了塑造这个角色 , 电影里埋下了一条贯穿始终的「家国线」 。
他初到努米亚 , 心里一直记挂家中的妻子(万茜 饰) , 想尽快完成任务 。
可临危受命 , 辗转西部边境和交战区 。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陪在妻子身边 , 无法第一时间见到孩子 。
一边是战火下的同胞 , 一边是即将出生的孩子 。
这时候内心的郁结与烦闷是难以掩饰的 , 但他别无选择 , 唯有留守 。

直到妻子联系上了宗大伟 , 多日来积压的情绪终于得以发泄 。
宗大伟握住电话的手微微颤抖 , 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
整个人瞬间就软了 , 蜷缩在一块岩石下 。

得知妻子顺利生下一名女孩后 , 他激动不已 , 脑袋还狠狠磕到了石块 。
这一场戏是全片最动人的桥段之一 , 也是张译演技的高光时刻之一 。
身为外交官 , 他的职责是保护同胞安全 , 带他们回家;
可身为一名父亲 , 一名丈夫 , 他又何尝不想回家呢?
面对叛军的枪口 , 他也会害怕;
遥想异乡的家人 , 他也盼望团圆 。
这都是人之常情 , 因为外交官是人不是神 。
同样真情流露的还有宗大伟的搭档成朗 。
他是初涉战场的新人 , 性格耿直 。
起初认为应该把「联系不上大使馆」的真相告诉大家 。
但宗大伟绝不同意 , 他担心这么做会导致人心涣散 。
成朗出于同理心 , 宗大伟更有经验和大局观 , 两人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分歧 。

其实 , 两种做法没有对错 , 但身为外交官此时不能犹豫 , 要果断决策 。
因为战场上任何的迟疑 , 都可能使自己和同胞陷入危机 。
轮到成朗独自带队时 , 他瞬间理解了宗大伟的良苦用心 , 没有说出真相 。

不管是宗大伟还是成朗 , 他们内心的斗争其实远比周围的炮火更猛烈 。
但为了一百多位同胞的安危 , 他们必须以大局为重 , 放下个人得失 。
所以才有了前后的成长与蜕变 。
张译谈到宗大伟这个角色时 , 联想到了最近在泸定地震中挺身而出的甘宇 。
他们逆向而行的身影 , 都是普通人的身影 。
可正因为他们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 , 才凸显出勇气的可贵 。
真实的震撼 , 是我看完电影的一个感受 。
这种震撼 , 不仅源于故事的真实 , 还在于氛围营造上的真实 。
正如监制郭帆表示:
「希望真实还原出外交官在战火纷飞中面对的困难和险境 。 」
我在观看的过程中 , 一度以为剧组远赴海外取景 。
实际上 , 所有场景竟然都是1:1自主搭建 。
占地两万多平米 , 共拥有七十多栋建筑 。

小到街头的广告牌设计 , 大到路边的棕榈树景观 , 完美复刻出异域风情 。
就连满大街随处可见的军事设备 , 也全都是1:1打造 。
简直以假乱真 。
而且在前期准备阶段 , 导演和编剧还阅读了大量关于撤侨事件的报告文学 。
拜访多位外交官 , 向他们了解撤侨事件的细枝末节 。
尤其是拍摄穿越沙漠的重头戏 , 下足了苦功夫 。
无论主演还是群演 , 没有一个人的脸是干净的 , 头发也始终油腻 。
甚至为了追求经历过沙尘暴的效果 , 演员直接把脸埋进沙堆里 。
可他们越邋遢 , 越不修边幅 , 给人的观感就越真实 。
张译在沙漠中喝水的时候 , 有一滴水沿嘴角滑下 。
他即兴发挥 , 顺势用手抹掉 , 然后舔了舔 。
物资的紧缺和生存的艰苦 , 都体现在了这一滴水里 。
这个桥段被保留进正片 , 导演赞不绝口 。

用心的剧组加上敬业的演员 , 再加上优秀的后期制作 , 让《万里归途》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 。
在前两天的首映礼上 , 观众席坐着一位退伍老兵 。
他说 , 「外交官就是不带枪的军人 。 」
他很喜欢这部电影 , 因为它首次拍出了中国外交官的风骨 。
虽然在电影中外交官的西装是破的 , 脸是脏的 , 但血是热的 。
这 , 才是最重要的 。

《万里归途》从撤侨事件入手 , 落点于具体个人 。
弱化了传奇性 , 放大了人性 。
既有家国情怀 , 又有个人意志 , 更有同胞互助 。
电影始终将「家」与「国」紧紧关联在一起 。
在危难关头 , 支撑外交官和海外同胞挺下去的动力 , 正是对家的向往 。

这也呼应了电影的结尾——
立足于国家的强大 , 放眼于小家的温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