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不上“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


配不上“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

文章插图
唐宋八大家的名号,有人没有听过吗?我想肯定都听过 。那请你一口气说出有哪八大家?这还不简单嘛,唐代有韩愈、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还有……还有那个什么巩来着?
【配不上“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大多数人在说唐宋八大家时,都会在曾巩这里打个绊,我上学的时候也因为曾巩挨过老师不少板子,没办法啊,曾巩的名气实在太低了!课本里除了讲到八大家的时候捎带着提一嘴,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他的影子,不信我们来对比一下 。
韩愈,有《师说》、《马说》等必背篇目,还曾像个猛士一般,写下《谏迎佛骨表》上奏皇帝,还险些因此丧命,到古文运动的时候,又是带头大哥,苏轼一句“文起八代之衰”更是让他戴上了偶像光环;
柳宗元,跟韩愈并称“韩柳”,都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一篇《江雪》深受世人喜爱,《黔之驴》等寓言故事生活而有趣味;
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让多少人感受到了被“熟读并背诵”支配的恐惧,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又感动了多少青年男女;
三苏,苏轼全身都是故事,早已成为大众偶像,凭他一己之力,扛起了三苏的大旗,带动了老爹苏洵、弟弟苏辙的名气,苏辙还表示:《水调歌头》那句“兼怀子由”,写的就是我!
王安石,《泊船瓜洲》仅一个绿字,就引得后世学者竞相研究,还有《伤仲永》警醒着世人,变法那些事儿更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
而曾巩……他究竟是不是用来凑数的?
配不上“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

文章插图
唐宋八大家
我们今天说“唐宋八大家”,只是一句话,一个称呼,但鲜有人知这个称呼是如何形成并流传开来的 。
明朝时,文坛有一股复古的风气,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主要是为了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但到了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个叫茅坤的人,他是一个有名的“唐宋派”,不认同“文必秦汉”的观点,而是提倡唐宋文章,尤为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轼 。于是乎,他就选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8人,将他们的文章进行精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问世 。
但是,集这8人文章编书,茅坤却不是第一人,早在明朝初年,朱右就编纂了《八先生文集》,至此已有八先生之名;再到明朝中叶,唐顺之纂《文编》,在唐宋两朝只选了八先生的文章,至此八先生之名逐步固定下来;后来茅坤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可以说是汲取了朱、唐二人的精华,“唐宋八大家”的称呼也因此书流传下来了 。
所以,“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呼,并不是一家之言,也不是偶然形成,而是贯穿了整个明朝,才固定下来的 。
配不上“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

文章插图
唐宋文风改革
唐宋八大家,实指“唐宋散文八大家”,只因为这八位文豪,对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功劳 。
唐宋时期,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文风改革运动,一是六朝以来,文风以讲究声律、辞藻、排偶的骈文为主,这种文章美则美矣,但由于过分注重辞藻的华丽,在思想内容上就很浅薄,这时候韩愈站了出来,他提出了“古文”的概念——以先秦及汉朝的散文为宗,讲求文以载道,和骈文相对 。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为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成功地挽救了文风,恢复了儒学道统,但好景不长,到北宋初年,又有一种被称为“西昆体”的宫廷文体流行起来,这西昆体有个特点,追求险怪艰涩和华丽的辞藻,而不重视内涵,对文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
配不上“唐宋八大家”?曾巩:求求你们,别再把我当凑数的了

文章插图
北宋文宗欧阳修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接过韩柳的衣钵,再次进行文风改革,但欧阳修和韩愈有所不同,韩愈的改革,是反对骈文的,而欧阳修并不反对骈文,他认为,文以载道,不在于文章的体裁,而在于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散文能载道,骈文也能载道,所以无论是骈文还是散文,都是值得提倡的,比如《醉翁亭记》,虽是游记散文,但大量运用了骈文的写法,在保证思想内容的同时,更增加了文章的韵律之美 。
在欧阳修的领导下,苏轼、苏辙兄弟、曾巩、王安石等人,都是此次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代表人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