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的写作背景?出塞这首诗的写诗背景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古诗《出塞》的写作背景?出塞这首诗的写诗背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注释]

古诗《出塞》的写作背景?出塞这首诗的写诗背景

文章插图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
3.但使:只要 。
古诗《出塞》的写作背景?出塞这首诗的写诗背景

文章插图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 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
7.不教:不叫,不让 。
8.度:越过 。
译文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译文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
译文3: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1、《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 受后人推崇 。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 。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 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 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 。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 。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 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 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
王昌龄生平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2、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 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 心,又耐人寻味 。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 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 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 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 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