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城|港影:扛起港影大旗的郭富城( 二 )


但他仍然没能想到 , 一部《三岔口》就能令自己石破天惊 。
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 , 十七年未曾出山的“新浪潮”名宿谭家明居然钦点自己出演其新作《父子》 , 他一面忐忑一面紧紧攫住了这个机会 。
谭家明不但许他“成长型演员”的评价 , 更提点他 , 「一定要去演更难的角色 。 」
但真正的改变 , 就从连庄影帝那一刻开始 。
郭富城从一个对电影没有什么企图心的演员 , 开始感受到了压力 , 进而有了“争雄”的野心 。

人生的际遇其实难测 。
从TVB的舞蹈培训班到艺员培训班 , 从龙套到演员 , 再从歌手到天王 , 直至影帝 。
这条路 , 郭富城走了差不多二十年 。
而即便他创下连庄影帝的罕见战绩 , 很多人也仍然难以相信 , 他已经从一个乐坛的偶像歌手转身为影坛的实力演技派 , 其中甚至包括他的拥趸 。
不少人会有“运气”来解释 。
但《三岔口》击败梁家辉、《父子》击败吴镇宇 , 其实都堂堂正正 , 绝不欺场 。
内化与外放的如臂使指 , 极致深度的情感爆发与贯彻周身的爆发力 , 是郭富城当年在表演上的里程碑式突破 , 其层级极高 , 足以推动他从寻常直入顶级 。
当然谭家明导演的点拨功不可没 , 但谁的人生路上 , 又没有几个“贵人”?
就如梁家辉遇到李翰祥 , 也就如梁朝伟遇到王家卫 , 或也如刘德华遇到杜琪峰、黎明遇到陈可辛 , 人皆如此 , 不必厚此薄彼 。
但郭富城有个极为不同寻常的地方 。
将巅峰当作起点 。

他的所行其实也很简单 。
恰如谭家明导演所言 , 不考虑商业因素 , 精选剧本并跳出舒适区 , 追求角色难度并力求表演的深度 , 进入了一种“创作”而非止表演的状态 。
也正好不是某些人的误读 , 所谓挑选适合自己风格的剧本以“显得”自己有演技 。
随便挑两部电影 , 略微展开 。
比如姚树华的《白银帝国》 , 这种题材对香港演员来讲 , 其实颇有难度 , 并不仅仅在台词上 , 需要演员对历史和地域文化预做消化 , 更要沉落到影片的情境中去进行创造 , 但坦白说 , 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收获 , 比拍十部典型港式商业电影都要来得更多 。

又比如顾长卫的《最爱》 。
郭富城首先是一个商业偶像 , 他有演唱会、商演和广告要统筹安排 , 演这样一个角色 , 要跑到偏远地区 , 待上好几个月 , 这是第一重挑战 。
其次是语言关 , 用方言演出 , 难度要比普通话更大 。
再次是人物的塑造 , 对于完全没有偏远农村生活经验的郭富城而言 , 如何仅凭剧本和导演的“讲戏” , 去融入并呈现出那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但真正更关键的 , 并不是上述问题 。
郭富城对顾长卫表示 , 所有时间都交给剧组 , 又花了两个月时间来克服语言关 , 将自己的坐卧行止都化作了陕北农村的一个青年农民 , 甚至章子怡第一天进组时 , 都无法从人堆里找出郭富城 。
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 是洞悉了电影的意蕴 , 以极具创造力的表演和尤具层次和爆发力的情感演绎 , 将宿命的纠葛与不可抑制的悲恸呈递给了观众 。
在一部几乎全员内地演员的文艺电影中 , 郭富城以其惊艳的表演横压全场 。
甚至升华了“宿命、死亡与爱”的电影主题 。

更多的例子无须赘述 。
其实到电影《最爱》时期 , 连庄影帝的压力已经消失 , 这个时候的郭富城 , 就像那些“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 , 无论面对何种敌人 , 都有无匹信心 。
在又一次合作“新浪潮”名宿导演的《百年浮城》之后 , 他有了一次对阵绝顶高手的机会 。
也就是2012年的《寒战》 , 与“千面影帝”梁家辉双雄手谈 。
刘杰辉沉稳压场 , 李文彬姿态雄奇 , 这一场对阵 , 其实颇有些“棋逢对手”的意味 , 以角色而论 , 梁家辉当然更有发挥 , 可出奇制敌 , 郭富城的角色唯有以正为兵 , 略显陈规 。
而两部《寒战》 , 梁家辉风头出尽 , 不但夺取了个人第四座金像影帝奖杯 , 更因对手演员郭富城甚至连影帝提名都欠奉 , 衬得他凶威更炽 。
对于这个问题 , 郭富城面对记者的追问 , 显出了他的“孩子气” , 甚至就像一个觉得试题被老师错判的学生 , 他让记者去问金像奖评审 , 为什么没有影帝提名 。
有些东西其实没有答案 。

比如回头看看当年的《父子》 , 为什么没能拿到那届金像影帝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