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树叶的诗句?赞美树叶的诗句有哪些( 三 )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 , 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 , 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 , “木叶”就是“树叶” , 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 , 后者则无人过问 , 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 , 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 , 却宁可冒这危险 , 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 , 这形象 , 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 , 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 ,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 , 要是那样 , 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 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 , 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 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 , 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 , 海水扬其波 。”
这也是千古名句 , 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 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 , 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 , 这里叶子越多 , 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 , 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 ,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 , 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 , 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 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 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 把这 。
6.与叶子有关的诗句
关于叶子的诗歌也太多了吧!!!随便拿几首:
诗经 瓠叶
幡幡瓠叶 , 采之亨之 , 君子有酒 , 酌言尝之 。
有兔斯首 , 炮之燔之 , 君子有酒 , 酌言献之 。
有兔斯首 , 燔之炙之 , 君子有酒 , 酌言酢之 。
有兔斯首 , 燔之炮之 , 君子有酒 , 酌言酬之 。
诗经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 , 济有深涉 。深则厉 , 浅则揭 。
有渳济盈 , 有鷕雉鸣 。济盈不濡轨 , 雉鸣求其牡 。
雝雝鸣雁 , 旭日始旦 。士如归妻 , 迨冰未泮 。
招招舟子 , 人涉昂否 。人涉昂否 , 昂须我友 。
早秋客舍 杜牧
风吹一片叶 , 万物已惊秋 。
独夜他乡泪 , 年年为客愁 。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 , 身闲长自由 。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 , 飘零似客心 。
翻飞未肯下 , 犹言惜故林 。
和杜录事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 , 霜叶一时新 。
似烧非因火 , 如花不待春 。
连行排绛帐 , 乱落剪红巾 。
解驻篮舆看 , 风前唯两人 。
一叶落 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 , 凉飙潜已起 。
寒温与盛衰 , 递相为表里 。
萧萧秋林下 , 一叶忽先委 。
勿言微摇落 , 摇落从此始 。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 , 对酒长年人 。
醉貌如霜叶 , 虽红不是春 。
槐叶冷淘 杜甫
青青高槐叶 , 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 , 汁滓宛相俱 。
入鼎资过熟 , 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 , 香饭兼苞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