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如何诞生的 普通话的来历( 五 )


普通话是如何诞生的 普通话的来历

文章插图
▲雍正强令福建人、广东人学习官话,推进了满族式汉语的普遍流传 。
在雍正看来,推行作为共通语的官话,是构建大一统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满汉民族奋斗的语境下,语言也成了民族和阶级奋斗的工具——对此,太平天国活动时代(1851-1864),作为广东客家人出生、说着一口古老汉族雅音——客家话的洪秀全,就指斥满清推行满族式汉语“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 。
9但是民族语言融会的潮流逐渐成型,到了19世纪,随着德意志、意大利等民族国度的逐步形成,从德国到意大利,再到日本,都在尽力建构一种民族共同语 。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去日本考核学政,发明日本已经在全国普及了以东京话为尺度的国语,吴汝纶深受启示,回国后就提出愿望以北京话统一全国语言,并定名为“国语” 。
在吴汝纶提出这个想法以前,清朝的“国语”一直是满语,所以吴汝纶的建议也遭到了壮大阻力,但鉴于时期风雨欲来的不利局势,为了构建统一性帝国,1909年,清朝正式下令将以北京话为基本的官话改名为“国语”,但还没来得在全国规模内实行,1912年,清朝就正式消亡 。
尽管从元朝定都北京以来,北京话的雏形大都语就已开端涌现,但随后历经明清两代的变迁,北京官话也融会了南音和北音以及满语、蒙古语、回语等诸多语言特点,对于清末时代未能完成的国语统一活动,民国政府也接棒进行了尽力 。
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读音统一会”,预备肯定“国音”的尺度,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作为深受蒙古语、满语和回语影响的语言,北京话虽然是汉语的一个分支,但是北京话在被少数民族语言侵蚀后,古汉语中的全浊音和入声等发音都消逝了,最终会议投票决议,在以北京话为基本的老官话中,杂糅进古汉语的入声和尖团音等发音,以此来解决北京话无法押韵古诗词、与古汉语相去甚远等问题,这也就是有名的“老国音” 。
但作为现实中没有人应用的语言,依照古汉语尺度设定的“老国音”没有实际语境,人们基本无法自然的说出口来,这就使得1913年通过的这门“老国音”成了一门“逝世语言”,尽管如此,由于撤消入声会打乱中国传统诗词的格律和下降古文的节奏感,主意在国语中保存入声的力气仍然相当壮大,但作为反方,反对者则主意应当尊敬现实,应用实际有人应用的北京话作为新国音 。
1919年五四活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普遍兴起,传统诗文逐步失去了过去独霸文坛的位置,在此情形下,1924年,“国语统一准备会”决议废弃“老国音”,改为以北京语音作为“国音”的尺度,这也就是“新国音”的由来 。
此后从1924年至1949年,除了1937-1945全面抗战期间“新国语”推广受到影响外,其他时光,“新国语”都在国内普遍推广开来 。
1924年,学者洪业回到福州四处讲学,他当时就惊奇地发明,“各校学生都会讲国语,使他非常诧异,仅仅十年之前,他还是全校师生中唯一会讲官话的人 。”
10建国后,国语改造活动持续推动,1955年,就采用什么方言作为国语的基本,教导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造会议”,当时,各地代表通过投票方法,以决议从全国15种重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新国语的基本 。
据业内盛传,最终经过投票,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本方言,以北京语音为尺度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本方言,以成都语音为尺度音)获51票,名列第二;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本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尺度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本方言,以广州语音为尺度音)获25票,名列第四 。
最终,排名第一的北京官话被选定为新国资源网语的尺度语 。
斟酌到民族共通融会问题,大会还决议将“国语”改名为“普通话”,对此时任教导部长张奚若表现:
“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刻研讨,我们决议不采用国语这个叫法 。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忧会被误会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
至此,历经数十年从清朝末年延宕至民国,乃至新中国的多番讨论和改造,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终于正式成型,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导,并将普通话正式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尺度音,以北方话为基本方言、以范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