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被全网喊“封杀”的《二舅》,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三 )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 除了上述群体 , 其实被《二舅》“伤害”最深的还得是那些天天喊着内卷和躺平的年轻一代啊 。
你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在过去一周 , 伴随着《二舅》的走红 , 想必你们也没少看到类似的文章标题:


《农村的二舅 , 治不好城市的内耗》
《你的二舅 , 治不好我的内耗》
《二舅根本治不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看完二舅 , 我的精神内耗更严重了》


这些文章的作者借用衣戈猜想的标题模板 , 拟定了具有反讽意味的新标题 , 而在这些文章中还有一些金句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舅的时代悲剧 , 与我们的延宕痛苦 , 二者之间无法形成对话 。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症候 , 我们如今面临的结构性内卷 , 与二舅彼时面临的系统性苦难 , 双方互换位置 , 仍旧是无解的 。 ”
“二舅总有办法”这句话背后 , 藏着没说的 , 是“二舅不得不有办法” 。
“看完二舅后 , 我的思想内耗更加严重 , 因为二舅总有办法 , 但我没有”
“人人都赞美二舅 , 但没有人想成为二舅”

可以看到 , 他们无一不承认《二舅》的励志和感动 , 但无一不把这种感动视作为一种精神胜利 , 而这种诠释方式也无疑将《二舅》归结为了烂俗的鸡汤作品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原因正是前面说到的 , 《二舅》冒犯了他们对这个时代的内卷诠释以及选择躺平的丧文化 。 在他们眼中 , 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激烈程度 , 连做个小学老师也得拥有名校博士的毕业学历 。
同时该社会背景下也无所不被高额的房价和物价所胁迫 , 社会人已经没有了闲暇生活 , 只能奔波在一次又一次的996 , 乃至007的高强度工作之中 。

也正因为这份独特的激烈性 , 网友也就认定《二舅》不过只能给我们带来短暂的精神麻痹 , 而非真正的救赎和解脱 , 甚至还有网友搬出余华老师的那句话来怒喷《二舅》就是在歌颂和赞美苦难:“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 , 苦难就是苦难 , 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 苦难不值得追求 , 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 ”

那《二舅》是真的在赞美苦难吗?我觉得这完全就是阅读能力的问题 。
通过刻画主人公在逆境中前行 , 刻画二舅那颗永不被苦难击溃的心灵 , 可不代表作者在感谢苦难将二舅变成今天的模样啊 。
是的 , 苦难一点价值都没有 , 更不值得被歌颂 , 但二舅在面对苦难时的心态 , 以及用一辈子去践行的生活方式 , 这难道不足够在你我对这个世界的内卷与躺平的僵硬认知中 , 撕开一道裂缝 , 让渡出多一种可能性吗?

“可能性”才是《二舅》的最大价值 , 而进一步说 , 那些认为“不能直接给救赎就只是烂俗鸡汤”的言论 , 那只是一种贪得无厌 , 亦或者说是“原生家庭式的抱怨” 。
一切的郁郁不得志 , 一切的碌碌无为 , 一切的躺平和丧 , 都能够怪到内卷的大环境上 , 这种诠释与弗洛伊德在解释人类行为和状态时常常回到原生家庭寻找原因的做法是如出一辙的 , 都是一种“决定论” 。
而我们都知道 , 决定论的底色本身就是丧的 , 它不存在主观能动的空间 , 一切都得看老天爷赏饭吃 。 然后这个事情就变得怪异起来了:当代年轻人可能不是因为内卷而走向丧 , 而是认为内卷合理的想法 , 其源头本身就是丧的 。

但注意了 , 我们除了选择底色丧的弗洛伊德之外 , 在与他同一时代还存在着另一位大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 , 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针锋相对并被后人称之为“强人哲学”---你的生活模式 , 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 与其他人、之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
这不是鸡汤 , 这是经过严肃思辨后得出的结论 , 而这里的生活模式并不指代世俗意义上的在财富和权力维度的成功 , 而是特指性格、行为规律、与人交往的方式、以及对自我的定位等等 , 这些生活模式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 也就是目的论 , 而非“原生家庭”导致的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二舅的人生就是对阿德勒理论的一次践行 , 面对腿部的残疾以及学业的荒废 , 他虽曾颓废过一段时间 , 但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中都乐观对待 , 并通过木匠工作来养活家人 , 用手艺来给家人们赢得尊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