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校的职场竞争有多“激烈”:熬了五年,我还是转岗了

高校|高校的职场竞争有多“激烈”:熬了五年,我还是转岗了

文章图片

高校|高校的职场竞争有多“激烈”:熬了五年,我还是转岗了

文章图片


“这就是一份工作 , 与其他行业的职场并无不同 。 ”在高校职场中完成了岗位跃迁的顾海涛对我们说 。

大学老师在社会语境下是有刻板印象的 , 首先他是一个高知 , 同时也拥有体面的社会身份 。 但是在这些老师中间 , 在他们任教的高校里 , 本身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 。
高校内的上升通道是狭窄的 , 当人才向上游拥挤的时候 , 人的社会复杂性就出现了 。 2021年6月7日 , 上海复旦大学疑有一名老师因工作关系对同事实施侵害 。
这也许不是一个高校的专属问题 , 而是职场生存乃至利益抉择的的问题 。
高校的职场哲学 , 与写字楼里的公司正在无限趋同 , 自1999年以来 , 高校的扩招 , 让教师队伍随之膨胀 。 到2019年的时候 , 专任教师的数量就达到了174万 。
越来越多的大学青年教师进到圈子里来 , 他们拿到研究生或博士学位 , 进入高校却远远没有达到所谓“上岸”的程度 , 因为在大学里 , 也有自己的一套KPI 。 这些青年教师被称为“青椒” , 规范的定义是 , 那些刚刚毕业进入高校教书、年龄小于35岁、只有中初级职称的博士生或研究生(事实上 , 博士学历早成了各高校招人的硬门槛) 。
他们相对青涩 , 却在高校中接受充分的竞争 , 同时 , 因大学老师这样一个身份 , 被无形中赋予了一道更高的生活质量标准 , 他们面临的收入、职称评定、买房、婚姻、子女教育等问题 , 很多时候 , 是在一个更高的起跑线上 。
体面的背后 , 是一种现实的焦虑 。
01
在大学里熬了五年
@陆云 转岗当了出版社编辑
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 , 我就想留校当大学老师 , 时间自由 , 工作体面 , 待遇好像也不错 。
但本科毕业的时候学校说要硕士 , 硕士毕业的时候又说要博士 , 等我博士毕业的时候 , 学校又要海龟了 , 我这种土鳖并不吃香 。
关键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 , 也不可能到国外镀金 , 只好在导师的推荐下去了另一所普通点的理工类高校教中文 。
当上青椒的第一年 , 我就后悔了 , 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油锅上煎熬 , 成了虎皮青椒 。
首先 , 所谓的大学老师很清闲都是假象 , 除了备课、上课 , 我们还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和打杂工作 。 好不容易到了寒暑假 , 又有师资培训等着 。 有一年暑假两个月 , 总共培训了两轮 , 第一轮21天 , 第2轮20天 , 等于完全没假期 , 还没有课时费 。
其次 , 上课之外 , 我们还有科研项目要搞 , 每年要发论文 , 要能争取到项目 , 但理工类专业拿项目容易 , 我们这种纯理论的文科一年到头都没什么项目 , 偶尔有的也落不到青椒头上 。
忙上加忙的是 , 学校又安排我给学生上电影鉴赏课 , 我对电影完全没兴趣 , 又忙于出书评职称 , 只好上网搜集了一些素材照本宣科 , 结果期末的时候那门课被学生打分打得很低 , 伤自尊 。

我入职的时候职称是讲师 , 谈好了6年后通过考核升为副教授 , 时间到了的时候我论文数量也够了 , 连书都出过了 , 但学院始终没有指标就一直评不上 , 在系里的位置很尴尬 。
评职称那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很焦虑 , 晚上连续失眠 , 甚至有了抑郁的倾向 。 有一次联系书籍出版的时候看到校出版社正好在招编辑 , 跟我专业对口 , 我就主动申请转岗了 。
虽然图书编辑大家看来是对我博士学历的浪费 , 但对我来说 , 开心才最重要 。 那份青椒的工作 , 我继续留着也没有晋升的希望 , 没有这次转岗 , 或许也会辞职 。
02
青椒是一份稳定而穷的职业

@林琴 通过炒币改写人生剧本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青椒 , 因为我在的学校是一个职业学院 , 属于大专 。
相对于全日制本科院校或者什么985、211之类 , 我们学校对教师要求很宽松 。 除了正常上课 , 基本没什么科研任务 , 就每个学期发一篇论文 , 发在哪里并不做要求 , 拿之前的改改也不是不可以 。 而且每年的寒暑假除了开头、结尾几天 , 我们倒是真的休到了 。
因为清闲 , 教师队伍也非常稳定 , 我身边的同事都是很多年没有换过 。 但稳定、悠闲往往就跟穷挂钩了 , 我工作差不多10年 , 副教授早评上了 , 但一直月入不过万 。 上一次90分钟的课程 , 课时费也就70块钱 , 一分钟一块钱都不到 , 还不如辅导机构的老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