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昔日“第一买菜平台”每日优鲜:站在了悬崖边上

前置仓生鲜电商每日优鲜,站在了悬崖边上 。
作为曾经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每日优鲜美股上市不到一年,市值已跌去98%,且此前老股东也陆续逃离 。
有人将每日优鲜的溃败归结为生鲜行业的特殊性——生鲜本身腐败易亏损,以及非标的属性,很难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 。这种观点的例证是,生鲜行业除了创业企业基本清零以外,连巨头下场的许多项目也纷纷折戟 。
迫不得已,每日优鲜管理层在带投资人去标杆望京店时,也耍了一些小心思 。当时,投资人去门店,每日优鲜为了数据好看,就临时通知区域经理将门店划片,将原本3公里的覆盖范围转为5公里,并通知大山子附近的每日优鲜前置仓站点的派送员来支援,原本一天的订单500单,这样直接就变成了900多单,甚至是1000多 。
每日优鲜本来的客单价就很高,这就显得更厉害了 。当时,一度有投资人在现场拍手叫绝,直呼牛逼 。
魔幻2015:涌入的资本,冲走了天才的理性
2019年,创始人徐正第一次意识到,每日优鲜的整个局面正在失控:核心业务无止境亏损、创新业务节节败退、每日拼拼口碑崩塌、盒马模式试水失利……而这个时候,一个消息传来——多轮连投的腾讯,不愿意再为每日优鲜输血了 。
彼时,徐正为首的管理层陷入了恐慌,一边降成本、一边四处筹资 。最艰难的时候,徐正直接在2019年底的高层会议上痛哭流涕,感慨生鲜这生意太难做了……
在外界眼里,徐正显然是个天才 。考上科大少年班,才15岁;到了2009年,徐正才28岁,在联想中国区负责笔记本事业部的工作,是联想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并将部门年均营收拉高到300亿元 。
集团内部相传,徐正因此被柳传志相中,去负责联想孵化的农业项目佳沃,而正是在佳沃,徐正第一次对生鲜有了直观的感受 。
据说徐正在佳沃最大的收获是两个,第一个是悟出了生鲜生意,要在产业的上游和C端进行布局 。第二个就是当时并没有把生鲜没有价值折损,也就是足够快,足够新鲜的交付给用户的方式 。这两个想法的叠加,决定了徐正创业的基本模式——一要和上游建立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尽可能的搞产地直采的模式,二要给消费者足够快的物流体验 。
2014年,也就是著名的中国互联网上下半场的分水岭的前一年,徐正拉了自己的老部下曾斌创业,并首创了前置仓模式 。
无论如何,这对行业是一个贡献 。关于前置仓模式的死穴,文末会展开论述 。徐正创立前置仓模式的前期,据说资金颇为紧张,本人还为此几乎抵押过房产,他说:“一个创业公司,真的想干点啥事,没有任何单点资源优势,说白了,就得AII IN(全部押进)” 。
实话实说,当时大多数人是看不懂前置仓模式的,徐正也没少见投资人,拒绝每日优鲜的投资人,也比投资的人多 。然而,如果一直这样稳步发展,仔细打磨,寻找规律,每日优鲜的命运也许会完全不同 。可历史总是会拿人类最稀缺的天资和热钱捉弄人 。如果仔细观察徐正的履历,不难发现,他的人生太顺利了,15岁的少年班、28岁的事业部总经理 。
这固然得自于他的天分和努力,但也容易让人浮躁和变得对自己的判断过分的轻信 。
但徐正拒绝这样反思,2020年在湖畔大学的分享中,他特别提及:“我们既强调AII IN,又强调极其慎重,所以我们内部有个做法,叫做直觉、逻辑、数据三环验证,这三环都确认后,才是趋势,才能AII IN 。一环不在,就忍着,实验完了、看完了,删掉 。所以我们做了很多业态尝试,但真正ALL IN进去的并不多” 。
然而,在现实中,徐正和每日优鲜并没有足够的慎重,也没有反复的验证,他几乎是按照自己分享的经验的反方向在做事的 。因为,2015年还是来了 。据说,就在徐正将要拿到房产抵押的贷款时,时间进入了2015年 。
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份,滴滴和快的合并、点评和美团合并、58和赶集合并……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互联网即将进入巨头垄断时代,能投的好赛道不多了 。这从今天看当然是一种错觉,但是这就是2015年的真实氛围 。徐正不用抵押房产了,因为投资人来了,生鲜创业的大浪潮来了,每日优鲜抓住了风口,成为资本疯狂追捧的对象 。
2015年,前置仓模式、仓店一体等概念都被打上了高光,借着这波浪潮,徐正开始大讲故事 。2020年的分享时,他也还信誓旦旦的说过——一个行业的周期越长,就越讲究顺势而为,在终局处布局,坚持做长期有价值的事 。比如农业、零售,就是典型的长周期行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