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昔日“第一买菜平台”每日优鲜:站在了悬崖边上( 五 )


复盘前置仓模式:是立命之本,更是死穴
回到最初的原点 。
徐正确实开创了在当时具备颠覆效应的前置仓模式 。
但如果当年徐正不是拿到了潮水一样涌来的投资,也许他会发现,前置仓模式在高线城市和低线城市的命运完全不同,盒马鲜生、叮咚买菜以及每日优鲜代表的前置仓,更多是一种即时性需求,这是一种提升性消费需求,付费意愿不够刚性 。
前置仓的货物都是提前备放在仓库里的,生鲜本身保质期就不长,货物流转效率低,最终货损率必然很高 。如果没有非常密集的人口和足够的消费能力,前置仓亏损的概率是很高的 。
在前置仓模式之前,所有的干线物流都是大小仓模式——从城乡结合部的大站点开始分配,送到城市里的各个小节点然后派送,这种模式是没有冷链加持的,显然解决不了生鲜这种特殊商品的低温、保鲜等特殊需求 。而所谓的前置仓模式,就是将若干个小型仓库以高密度布局设置在城区内,每个仓覆盖范围有限——仅需要覆盖周边三到五公里 。
正是以这种模式,每日优鲜逐渐将1小时甚至是30分钟送达建立为核心优势 。而且,相对于大仓模式,前置仓的单点面积仅200-300平米左右,在一线城市的前期投入只需50万元/个,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每日订单超过一定的数量,这个成本很容易被平衡掉 。
33岁创业的徐正,一开始以前置仓的模式杀入生鲜赛道,很快便获得市场的青睐 。因为前置仓的出现,让生鲜产品很快的送到消费者手里,大大缩短了配送时间,是一种颠覆式的、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 。前置仓模式看上去很好的解决了生鲜电商的最后500米问题,服务又快又好 。
但是,前置仓风光无限的概念下隐藏的很多问题,彼时并没有经过精细的打磨和测算 。例如,前置仓需要足够的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才能平衡成本,但全国达到这样标准的城市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寥寥无几,所以前置仓是否适合全国推广,是一个值得深入考究的问题;
又比如,前置仓虽然体验很好,但是这个体验如果在商品价格中计入仓储、物流的成本,仅仅高客单价就会让很多用户觉得这不是一种刚需,而如果不计入物流、仓储成本,又无法平衡成本 。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人物比如有侯毅,他关掉盒马的前置仓业务时就指出,前置仓模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复制,但是难以兼顾成本和效率,不可能全面盈利,侯毅断言,前置仓“是不成立的模式,是做给VC看的模式” 。
但徐正和侯毅的计算方式完全不同,他在湖畔大学上课的时候分享前置仓的好处,说了两大优点:
第一,空间利用率高 。每300平的前置仓,空间利用率约等于3倍面积的超市,因为不需要设置公共的双向过道,货架空间往上可以更高 。
第二,房租低 。中国的很多房地产商盖完一个小区后,往往是能开店铺的,先给它开上,于是就出现了很多阴铺、阳铺 。阳铺就是人流量很大,顺应人流方向的店铺,而阴铺就是很背街的店铺,不顺应人流方向 。因此这块土地没有额外增值 。所以做前置仓选择的就是阴铺,单平米租金就差3倍,坪效差3倍,其实差了9倍 。
不管徐正如何振振有词,时至今日,围绕前置仓的争论还没有结束,这几乎成了一个信仰问题 。信的人认为前置仓一定有一个ultra模式,不信的人认为前置仓就是一种失败的模式 。
每日优鲜的败局,也许不只是前置仓的价值优劣导致的,其实是一批2015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创业企业的样本 。它们大多有背景不错、条件光鲜的创始人,也能找到不错的切口和商业创新的价值点,它们原本可以改变行业,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一部分命运 。
但是,在资本的裹挟下,在包裹着“长期主义”的糖衣下的投机主义泛滥的时候,他们缺少真正的对人生目标、价值准则的内在思考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做了大量to VC而背离商业本质的事情 。
最后的结果就是,98%的价值是通过讲故事而得来,最后98%的价值也随着故事的破灭而离去,剩下的2%可能就是他们留给这个商业世界不多的印记,这很残酷,但是确是事实 。
【蔬菜|昔日“第一买菜平台”每日优鲜:站在了悬崖边上】蔬菜|昔日“第一买菜平台”每日优鲜:站在了悬崖边上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