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典故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哪些( 二 )


6、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 , 有名的孔子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开讲座的教育家 。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之一 。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直言不讳地问孔子该怎么说“孝” , 但孔子给他们的答案不同 。孟武伯受着父母的冷温病的折磨
来都不注意 , 孔子推心置腹地对他说 , 首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 , 才称得上孝;孟懿子是鲁国的达官贵人 , 一直以来对“周礼”就视而不见 , 常有违犯周礼的僭(jiàn)越行为 , 孔子就跟他说 , 无论父母生前死后 , 都要遵守周礼 , 才称得上孝;子游、子夏平时对父母生活还是很关注 , 孔子就对他们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蔼可亲 , 必恭必敬便是孝 。同是一个“孝” , 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孔子都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 这便是有的放矢的教育 。

中国成语典故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哪些

文章插图
7、相知恨晚
西汉时期 , 吴楚等七王举兵叛乱 , 汉景帝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被为大将军 , 还赏赐给他很多的钱财 。窦婴把皇帝赐的钱物放在走廊上 , 将士们路过走廊时可以按自已的支出取用 , 自己却分文不取 。战乱平定之后 , 窦婴被封为武其侯 , 后来还当过丞相 , 当时位高权重 , 许多达官贵人们都想投到他门下 , 因此阿其所好用尽所有办法巴结他 , 当时可谓门庭若市 。平定七王之乱时灌夫曾经带着数十个骑兵冲入吴王营中杀敌数十人 , 战功赫赫有名 , 灌夫平时为人刚正不阿 , 对阿谀奉承的事情深恶痛绝 , 但他对贫穷没有身份的人却保持着尊重 。窦太后死后窦婴的权力渐渐削弱 , 过去趋炎附势的那些人渐渐的开始疏远窦婴 , 但灌夫对窦婴的态度还是跟往常一样 , 两人相处时经常表示相知太晚 。灌夫后来因为窦婴没有受到势利小人的尊重而打抱不平 , 得罪武安侯田蚡最终招到杀身之祸 。
8、唯利是图
春秋时期 , 秦恒公与晋厉公双方签订了友好盟约 , 约定双方今后保持和平相处的政策 , 不做任何伤害对方利益的事情 。可是没想到 , 盟约墨迹未干 , 秦桓公就派人到狄国和楚国游说 , 并且乐此不疲地怂恿它们出兵攻打晋国 。晋厉公派特使吕相到秦国去抗议 。吕相推心置腹地对秦桓公说:“你们秦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国 , 可是为什么从来都是背信弃义?你一方面与晋国签订了友好条约 , 另一方面却对楚国说 , 支持它侵犯晋国的行动 。世人应该怎么理解你们的政策?”秦桓公妄自尊大地回答道:“这很好理解 , 我们所做的一切 , 就是只要对秦国有好处 , 其他后果我们可以视无不见 。”吕相吃惊地指出:“你们的做法真是骇人听闻 , 这难道不是唯利是图吗?”秦桓公说:“你概括得很淮确 , 我们所需要的正是唯利是图的政策 。”吕相开诚布公地质问道:“你们就不怕别国跟你们断交吗?’秦桓公说:“那就悉听尊便吧 。”不久以后 , 晋、秦便开始绝交了 , 之后两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战争 。
中国成语典故 最难理解的十大成语典故有哪些

文章插图
9、人弃我取
战国时期 , 魏国国相李悝在国内鼓励农民多多益善地种粮食 , 并实行“平籴”法 , 丰年时国家平价收粮食 , 荒年时再以平价卖粮食 。洛阳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富商名叫白圭 , 他从李悝的政策中受到了一些启发 , 想出了一套“人弃我取 , 人取我与”的赚钱理论 。他的做法是:别人如果因为过量生产低价销售 , 他就多收购 , 当别人高价要买的时侯 , 他便卖出 。白圭是这样操作的:当粮食丰收时大量上市的时侯价格便宜他就买进并囤起来;此时正好是蚕丝、漆价格好的时侯 , 他在这时侯把囤积的蚕丝跟漆高价卖出去 。到了蚕丝出产的时侯蚕丝价格便宜了他又低价收进 , 而此时粮食的价格又上涨了 , 他这时又在高价卖出粮食 。白圭乐此不疲地通过这样低买高卖的手法 , 他的财富也迅速地增长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