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止于至善” 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大学》是儒家的一部短小精干的书,被定为儒家学问的总纲,十五岁起就要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直以来对于大学开篇这句话是云里雾里 。今日重读《传习录》,对至善有了新的领会,不觉手舞足蹈,心中有点小高兴 。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但是,在现如今社会节奏如此之快,“会哭的孩
《大学》是儒家的一部短小精干的书,被定为儒家学问的总纲,十五岁起就要学习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直以来对于大学开篇这句话是云里雾里 。
今日重读《传习录》,对至善有了新的领会,不觉手舞足蹈,心中有点小高兴 。
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但是,在现如今社会节奏如此之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哭声大的吃到奶”的情形下,如若懂得方向产生了偏差,那么,传统文化无疑就会被视为陈腐,不切实际之谈 。
那么这个方向是什么?什么才是《大学》的“道”呢?那么就是在修身上要“明明德”,在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就要“亲民”,而其至高境界,即是“止于至善” 。其实大学讲的东西很明确了,修己入世,安百姓治世,而至高境界是:止于至善 。
那么,至善是什么?是处置事情恰到利益?是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是拿到成果?这些貌似都有道理,但细心揣摩下,这是道么?如若这是道的话,我们知道,每一次拿到成果面临的情形不一样,而应用的办法也不一样 。比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一个是发自本心认为该让,一个呢,正好跟女朋友在一起,要在女朋友面前表示一把,行动都是让座,但是,哪个才是至善呢?很显著,前者更符合我们的道 。很显然,道不是门路,办法,至善也不是外在的情势和成果,究竟,人无完人,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 。
阳明先生给出了很好的解读:至善乃心之本体,“明明德”至“至精至一”处便是 。可见,至善并非外在,而是在我们心里,而且是心之本体,但是有个前提,要此心没有一毫私欲攀附才是 。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只寻求心上“至善”,实际情形是我们要处置的事情都会有其必定的规律啊,况且,会不会犯了那种只在心上无欲无求,却没有方法解决好实际的问题,更不要提推进事情的进展了,究竟在经济社会,大家都要谋求更好的生涯和发展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至善”只求于心,这说法不全面吧?(只是个顺序问题,一旦用二分法的思维模式,这个阶段就陷住了)
先生的答案是:“心即理!”猛一听,更扯了!做培训的有做培资源网训的“套路”,电商有电商的玩法,实体店有实体店的策略,做实业的跟做服务业的铁定有很多差别的啊,要干什么不得好好学习一下,究竟,隔行如隔山啊 。(对啊,一开端我也很难懂得这个,我认为心即理就是个伪命题,以至于在与朋友聊的时候都会避开这个概念 。今日再读传习录这一段徐爱与先生的对话,感到貌似又懂得一些 。朱熹先生讲“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讲“心即理”,两个一个向外求,一个向内求)
对于这个事情,先生很是感慨 。因为这种说法已经传播于世很久,掩蔽了事实的本相 。比如现在很多培训课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做团队培训的就有好多种 。然后就好多公司拼命的向客户推举新项目,好看的项目,好玩的项目,刺激的项目(诚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市场的需求,但是,话说回来,市场的需求走向不也是服务供给者所引诱的吗?),也有超级虐的项目,以至于有些团队在加入完所谓的训练后涌现了一些身材损伤甚至安全事故 。而团队训练的主旨貌似却被我们疏忽了 。扯远了,再回来 。(用户是上帝的导向,会导致无原则的逢迎 。人的愿望需求是无尽头的,最后必定会到一个无法到达的境遇 。而不断的逢迎,也会失去自己原来的样子,产品很容易变成四不像,迷失其中)
依据弟子徐爱列举的孝敬父母,尽忠(儒家的“忠”字,是尽心忘我的意思)引导,朋友收心,治世存仁心四个方面各自都有不同,都须要去学习,阳明先生反问:这些忠孝仁义是在这些人身上还是在你心里?如果在这些人身上,那么,双亲逝去,分开引导,朋友远离的时候,这些忠孝仁义还在不在?很显著还在,那么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 。
“心即理”的“心”是没有被私欲掩蔽的心 。从这没有私欲掩蔽的心里发出来的东西,放在父母那里,就是孝,放在与引导相处,就是尽忠等等,只须要在“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就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