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医学|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偶合症占比近10%:这意味着什么?

7月23日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 介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 。
据国家卫健委副主任、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介绍 , 截至7月22日 , 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341672.7万剂次 , 疫苗接种总人数达到129863.6万 , 第一剂次接种覆盖率为92.1% 。
其中 , 已经完成全程接种126490.1万人 , 全程接种率达到89.7%;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9798.5万人 , 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1.7% 。总体看 , 接种率是比较高的 。
60岁以上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89.6% , 基础免疫全程接种比例达到84.7% , 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67.3% 。
老年人接种进一步细分 , 60-69岁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91.8% , 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是89.1%;70-79岁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为92.7% , 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87.1%;80岁以上人群至少1剂次疫苗接种率达到73.5% , 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是61% 。
加强针接种方面 , 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的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是72.8%、69.9%、38.4% 。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指出 , 研究发现 , 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18岁到59岁的感染者 , 由轻型发展为普通型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分别低63%和65% , 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分别低91%和94% 。
对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的60岁以上感染者 , 由轻型发展为普通型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要低73%和82% , 由普通型及普通型以下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分别低89%和95% 。
因此 , 我们国家的疫苗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疫苗设定的标准 , 就是防发病、防重症、防死亡 。
本次发布会上 , 我国首次官方报告了新冠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
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介绍 , 截至2022年5月30日 , 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3.8亿剂次 , 累计报告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238215例 , 总体报告发生率为70.45/100万 。
报告的不良事件中 , 一般反应占81.29% , 发生率为57.27/100万;异常反应占5.47% , 发生率为3.85/100万 。
其中 , 严重异常反应占0.91% , 发生率为0.64/100万;偶合症占9.89% , 发生率为6.97/100万;心因性反应占2.42% , 发生率为1.70/100万;怀疑接种差错相关反应0.002% , 总共4例 , 包括2例违反禁忌接种、1例未签署知情同意书、1例在3天内接种2剂次 。
一般反应中 , 主要为局部疼痛、红肿、硬结、一过性发热等症状 。
异常反应中 , 报告例数居前五位为过敏性皮疹 , 7217例占55.38% , 其他过敏反应1309例占10.04% , 过敏性紫癜549例占4.21%、过敏性休克366例占2.81%、吉兰-巴雷综合征290例占2.23% 。
总的来看 , 我国新冠疫苗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报告率均低于2020年全国其他常规接种疫苗的报告水平 , 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等 , 同时国际上大规模使用我国新冠疫苗的国家 , 也未发现疫苗安全问题 。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 , 我国新冠疫苗是非常安全的 。
王福生还特别解释了偶合反应 。
据介绍 , 在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怀疑与预防接种相关的所有反应或事件 , 统一叫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AEFI) , 其中包括偶合反应(又叫偶合症) 。
偶合反应或偶合症是指接种疫苗时 , 受种者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发病前的状态 , 接种疫苗后 , 这个疾病巧合发生 , 但其发生往往与接种疫苗没有关系 , 也不属于异常反应的范畴 。
比如 , 某人正处在感染乙肝病毒的潜伏期 , 接种疫苗后过几天就发生了活动性乙型肝炎 , 这就属于偶合反应 , 通过相关的检测和诊断 , 这种情况即可鉴别出来 。
我国人口基数大 , 常态情况下 , 我国每天有约60多万人因各种疾病住院 , 每天全国报告的死亡人数在2万左右 , 所以 , 在大规模疫苗接种过程中 , 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合反应是必然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