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脏腑与六经内部的关系

作者/刘渡舟编辑/张亚娟/校对/艾
导读: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六经是什么?六经和脏腑有什么关系?六气对辩证法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你有答案吗?如果没有,看看刘老师怎么说~
对《伤寒论》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103010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003010是张仲景写的,后汉人 。它是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反映了汉末中医的辉煌成就 。103010,原名《伤寒论》,因毁于火而残缺不全 。经晋代整理,宋《治平》校勘医书时,《伤寒论》前十卷出版于世 。从现在开始一本书分成两本,一本是《伤寒论》,一本是《伤寒杂病论》 。
自103010问世以来,得到了广大医家的高度评价,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伤寒论》因其在医学上的科学成就而被视为中医必读之书 。但是,关于这本书还是存在一些认知问题 。比如有人把《伤寒论》当做治疗外感病的专书,说“外感病学仲景,内伤学东原 。”我觉得《金匮要略》不是一本治疗外感疾病的书,而是一本辨证论治的书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描述以下几点 。
张仲景在序言中自豪地说,“虽然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但老百姓可以看到疾病的根源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张仲景写书的目的是治百病,而不仅仅是一种外感疾病 。方友芝能理解这本书的精神 。他在《伤寒论》中写道,“你讲,仲景自己讲 。意思是你生伤寒的气,你的宗族不愿意干 。说一下就能鉴别出伤寒 。这不是伤寒 。”方的“病论”优于伤寒,这与《原序》的精神是一致的 。知道《伤寒论》是一本辨证论治的书,没有陷入治疗外感疾病的偏见,无疑是正确的 。
或者有人问:《伤寒论》之前伤寒和杂病如果不分开,就是一本辨证论治的书,可以接受 。现在两本书已经分了,只剩下《伤寒论》,很难理解它有辨证论治杂病的内容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从六经证来说,《伤寒论条辨》的六经证是广义的,包括杂病 。看六经辨证大纲,只提到“太阳为病”……“厥阴为病”,没有提到“伤寒”二字 。这说明六经辨证是宽泛的,包含了杂病 。比如《伤寒论》的阳明、太阳经里,就讲不出食积呕吐泄泻伴有中寒属于杂病范畴,而是外感而非杂病 。所以伤寒一过太阳经络,就包含杂病,这也是临床事实 。换句话说,即使是外感,也必然会有杂病 。
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虚寒,有“伤寒脉迟……”、“伤寒心慌……”,或者太阳病表现为少黯脉,等等 。此时,外邪与正气不足相比较,正气不足是主要矛盾 。治疗原则应该是扶正固本,外因也要退居其次,不是重中之重 。那么,扶正固本治疗正气不足的辨证就在杂病之间 。所以只讲外感病不讲杂病是不现实的 。更何况外感病的发病有很多夹杂物,比如饮酒、饮食、血瘀、寒热等 。如th
很多医生认为,《伤寒杂病论》的文章,不命名为损伤咨询,指的是杂病 。如理论中的“疾病如桂枝证”、“疾病威胁下总有肿胀”、“疾病常自发汗出”……皆与外感无关,以达到与外感杂病平起平坐之美,故书名为《伤寒论》 。103010自成一书后,再谈伤寒杂病,也不失其本义 。“烂证”在《伤寒论》中大概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趁着“亏待”,张仲景一边写杂病,一边写《伤寒论》 。由汗、吐、泻的变化,可以过渡到杂病,区分杂病,就是把外感和杂病交织在一起 。你看,理论上第63条到第70条的内容,明显是在区分五脏杂病,并加以治疗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金匮要略》的内容通过外感病和杂病的具体事实体现了其辫证治法 。这样,我们就不能认为《伤寒论》是治疗伤寒的专书或外感病的专著,而应该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书 。
六经的概念
103010辨证论治的物质基础是“六经” 。六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对六经的理解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把六经作为六证的总结,而没有认识到六经是经络的体现 。有一个日本人叫北村,在《书
伤寒疏义》的序文里说:“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 。”这种观点不但在日本,在我国持这种观点的也不乏其人 。
我认为,如果“六经”不代表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而只是毫不相关的名称,那就大有问题了 。读《伤寒论》必先观其序,然后方知著者用意所在 。原序明明白白指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就看出六经不可能不与脏腑阴阳相关 。如果它同脏龅经络丝毫无关,只是六经症候群,那么反映疾病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究竟在什么地方?可以说,没有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决不可能孤立地出现六类症候群 。所以,六经概括了手足十二经,内属于脏腑,也是不容你疑的事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