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咒语的使用及其心理内涵

在我国 , 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 经》(以下简称《内经》) ,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运用和阐述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的《备急千金要方》1《千金翼方》(除非下面特别注明 , 《千金方》代替以上两个头衔)是彼此的翅膀 , 承前启后 , 兼收并蓄 。书中的心理调节和治疗散见于各篇文章中 , 其中“法术”的运用很有特色 ,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符咒的含义:符咒源于中国古代巫术 , 经道教吸收加工 , 转化为道教符咒的重要组成部分[1] 。所谓“符咒” , 就是符箓和符咒的统称 。一般来说 , “赋”是指用红笔或墨水笔绘制的神秘形象 , 点线结合 , 字画结合 , 以屈笔为主 。道门人声称它有许多功能 , 如准备驱赶鬼神 , 治疗疾病和灾难等 。“咒”意为“愿” , 又称“愿你”、“禁咒” , 是指术士或道士在驱鬼治病时念诵的一种特殊语言 。道士施行加持法门时 , 一般都是以符咒的形式进行 。《千金方》中法术的应用与评价在中医史上 , 孙思邈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不仅熟悉《内经》 , 而且精通医术 , 对道教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作品既渗透着道家思想 , 也涉及道家符咒 , 如《备急千金要方》 , 但比较零散 。如在治疗马客不适引起的小儿呕吐时 , 他将灸药并用 , 同时借助禁咒法[2] 98 , “灸掌主 , 间接 , 多 , 隐白 , 三阴交合 。可以用豆豉之类的粉丸 , 用口水诅咒 。诅咒方法如下:诅咒客人;诅咒客人;诅咒客人;莫家公、莫贾母、莫甲子受客;在我看来 , 扁鹊虽然不错 , 但还不如擅长吐痰 。咒后弃丸 。”到了晚年 , 孙思邈写了《千金翼方》 , 以补充前书的不足 。作者写《禁经》就是因为这个规律 , “天下各种文章 , 不过三章两章 , 好不容易准备好了”[2] 926 , 以及“不作扣押 , 恐分崩离析”的现状[2] 96 。他在卷首就明确指出:“医方千百种 , 尚未充分利用 , 故有一些草药、针灸、禁咒、符文、导引 , 策五法皆是治急之术”[2] 926 。同时 , 他反对偏执法 , 说“如果你是今天的医生 , 不吸取过去的教训 , 不深入了解 , 你们都有同样的经历 。”从斯到智 , 卒不能忽视其渊源”[2] 926 。文末他对《禁经》的评价是“道之一 , 体玄妙 , 辞详 , 非人 , 故不可解 。“但是 , 根据法律 , 效果是出于本意的”[2] 926 。文字意义重大 , 但不能普及 , 这与他之前写《备急千金 要方》 [2] 11时提出的“要让每个家庭都自己学 , 每个人都知道”的观点相违背 。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觉 。3法术与“意义”的关系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 , 才让人把法术与神秘主义联系在一起 。的确 , 如果仅从咒语的文字或形式来看 , 它确实带有迷信的色彩 。古代巫医认为咒语可以借助神秘力量治愈疾病 , 人们通常将这种神秘力量与鬼神联系在一起 。因为世界上没有鬼神 , 就成了骗人的迷信 。然而 , 虽然符咒的内容披着迷信的外衣 ,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 , 不难发现其合理内涵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位的 , 精神是第二位的 , 物质先于精神 。但不可否认的是 , 精神的存在依赖于物质 , 同时也会对物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孙思邈博采众长 , 在治疗上并不拘泥于针灸和药物他认为“医道即意”[2] 564 , 神韵用得好“意” , 既调动了医生的意 , 也启发了患者的意 。说第一个医者的意思 。孙思邈认为“凡欲学禁者 , 先知五戒、十德、八忌、四归 , 方能治此人 。借助一切神灵 , 取缔法律是一条线”[2] 926 。这些内容不仅对医生的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 也让医生知道 , 有了上述要求 , 就会有“诸神相助” , 疑难杂症自然也就难以治疗了 。这个想法无疑会坚定医生治病的信念 。先说病人的意义 。患者要“先禁食百日 , 小心谨慎 , 戒绝情欲” 。只有一个干净的水盆 , 干净的衣服 , 没有污言秽语 , 仔细的思考和冥想 , 没有奇怪的想法……和一个人的心致力于斋戒 。不犯则禁 , 其考如神”[2] 927 。虽然这些做法可能对疾病本身没有直接的治疗效果 , 但它们确实有间接的帮助 。从上面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 , 孙思邈要求患者注意精神调养 , 静心养神 , 节欲养精 , 五味调和 。这些做法本身就有保健的功效;其次 , 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上 , 患者有了一颗宁静虔诚的心之后 , 会减少恐惧 , 调动主观能动性 ,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那么“法术”rd的意思呢quo; 的心理 学内涵究竟是什么?4 符咒的心理学内涵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 ,  符咒很好地运用了暗 示疗法 [3 ]。所谓暗示疗法是指利用语言或非语言 手段 , 引导求治者顺从、 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 ,  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暗示 可以从多个层面对患者的精神带来有益的影响 。首 先是在直接暗示的层面上 ,  一般是通过驱鬼神佑的 方式暗示患者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 ,  即便是在 当今偏远的农村 ,  人们会认为疾病是由于鬼怪在作 祟 ,  而运用符咒可以驱除妖魔 ,  并让神灵保佑 ,  让其 免难消灾 ,  如“咒曰∶ 吾上太山府 ,  谒拜皇老君 。交 吾却鬼 ,  语我神方; 上呼玉女 ,  收摄不祥……先斩小 鬼 ,  后杀游光; 何神敢住 ,  何鬼敢当! 一鬼不出 ,  斩付 魁刚 。急急如律令 。[2 ]932 ” 这些言语虽然带有迷信 色彩 ,  但确确实实切中了患者心中最恐惧的东西 ,  使 其精神得以解脱 ,  情绪得以稳定 ,  这对缓解病情有很 大的帮助 。其次是在自我暗示的层面上 ,  如《千金 翼方》 引 《仙经》 言 “存意以去想诸疾以除” [2 ]930。通 过以上两方面最终引导患者祛除心中的恐惧 ,  增加 抗病的主观能动性 。暗示的运用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 ,  如没 有对抗的态度 ,  使被暗示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 定的方式行动 ,  或不加批判地接受某种意见或思想 。对此孙思邈在文中是这样表述的: 首先要求受禁者 对符咒深信不疑 ,  此即“不得与不信人行禁” 的意 思 [2 ]926 ; 其次要求施术者需保持符咒的神秘感 ,  文中 多有强调如 “不得向人说禁法” [2 ]926  ,  “用禁大例 ,  诵 禁文必不得出声 ,  令自耳闻声 ,  若闻之咒即禁法不 行 ,  行之无益 ,  慎之慎之” [2 ]930。正是由于这些因 素 ,  才导致孙思邈更改其早年撰写《备急千金要方· 序》 时 “欲使家家自学 ,  人人自晓” [2 ]11 的观点 ,  改之 为 “不可推而晓也” [2 ]926。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  符咒治疗疾病的机理与 “心主神明 ,  形神合一” 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心 主神明”出自《内经》“心者 ,  君主之官 ,  神明出 焉” [4 ]124。心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 ,  是人进行精神 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 。如《灵枢·邪客》 中说: “心者 ,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  精神之所舍也 。[5 ]277 ” 所 谓 “形神合一” 指形具而神生 ,  神为形之主 ,  心神正 常则人体各部分功能相互协调 ,  若心神不明则百病 丛生 。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 所云 : “主明则下 安 ,  以此养生则寿 ,  殁世不殆 ,  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 不明 则 十 二 官 危 , 使 道 闭 塞 而 不 通 , 形 乃 大 伤 。[4 ]125 ” 可见 ,  心神之明与不明直接关系到全身脏 腑的治与乱 。符咒能够调节患者的不良精神和心 理 ,  因此对“心神” 也有调整作用 ,  进而影响着人体 的生理机能和形体盛衰 。《内经》 中还用“移精变气” 这一专有名词来解 释其机理。《素问 · 移精变气论》 中说 : “余闻古之治 病 ,  惟其移精变气 ,  可祝由而已 。[4 ]174 ” 所谓移就是 移易 ,  变是改变 ,  通过转移患者的精神 ,  创造一个治 愈疾病的心理环境 ,  即可调畅气血而祛病 。其实这 与 “心主神明 ,  形神合一” 的主旨思想是一致的 。孙 思邈精研 《内经》  ,  吸取了其中“移精变气 ,  可祝由而 已” 的合理内涵 ,  借助符咒之形 ,  以医者之意去影响 患者之意 ,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患者的精神和行为 ,  从 而达到 “变气” 的目的 。5 符咒并不等同于迷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  隋唐年间的孙思邈虽然能认识到符咒的疗效 ,  认识 到 “医者意也”  ,  但还是看不清符咒“体是神秘、 不近 人情” 背后的真正内涵 。随着医学的发展 ,  心理对 生理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  如果再因符 咒鄙陋的表现形式而将其归类为迷信 ,  却完全忽视 其合理内涵的话 ,  就变为机械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 唯物主义了 。其实如果追溯到《内经》 再细读一下 与符咒相关的篇章 ,  便可以发现里面丝毫没有与迷 信相关的东西 ,  反而是在强调“治之要极 ,  无失色 脉 ,  用之不惑 ,  治之大则” [4 ]180  ,  “先巫者 ,  因知百病 之胜 ,  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 ,  可祝而已也” [5 ]152。后 世的张景岳更是在《类经》 中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恶 ,  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 ,  有偏 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 ,  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 ,  则鬼生于心……诸如此类 ,  皆鬼从心生 ,  而实非鬼神 所为 ,  故曰似鬼神也 。然鬼既在心 ,  则诚有难以药石 奏效 ,  而非祝由不可者矣 。[6 ] ”综上可见 ,  孙思邈运用符咒 ,  既出于治病救人而不拘一格的医者仁心 ,  同时也是深刻体会到符咒对 医患双方尤其对患者的心理、 精神带来的正面效果 。由于前人的不懈努力 ,  使得符咒已成为中医心理学 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代的医生除了应以思 辨的眼光来看待符咒外 ,  更应看到它是“心主神明 ,  形神合一” 理论在临床的一种实践 ,  而且这种实践 得到了历代众多名医大家的认同 [7 ]。相信在医学 模式转变的今天 ,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合理的运用 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段塔丽. 我国古代符咒风俗考述[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28( 3) :47- 51.[2] 张印生. 孙思邈医学全书 [ M ]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9.[3] 苏姗 ,  李兆健. 祝由术的心理学角度剖析[J]. 中华中医药学 刊 ,  2011 ,  29( 8) :1817- 1819.[4] 山东中医院院 ,  河北医学院.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上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5] 河北医学院. 灵枢经校释( 下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82.[6] 张景岳. 类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5: 355.[7] 苏姗 ,  李兆健. 简述祝由术的历史沿革[J]. 中医药文化 ,  2008 ,  25( 4) :55- 5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