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引进大片霸占中国院线之前 , 进口电影被称为“译制片” 。
在上世纪30年代 , 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后 , 是配以幻灯小字幕、说明书 , 或者解说员现场解说 。 最时髦的是找英文流利的大学女生担任“译意风小姐” , 现场同步翻译 , 绘声绘色地播讲剧情和对白 。
大约从四十年代开始 , 长影的前身东北电影局就开始了苏联电影的配音工作 。
第一部译制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的《普通一兵》 , 那里的声音构成就不乏「瞅啥 , 瞅你咋的」 。 这些现在听来 , 仍倍感亲切的东北口 。 据后来的长春译制片厂的台柱胡连华回忆 , 当年一是没经验 , 二是人员少 , 三是时间紧 , 四是任务重 。 后来配音员 , 都是临时抓差的 。 满口大碴子味 , 实在在所难免 。 基于此 , 很多专业的电影演员也加入其中 。
1949年冬 ,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成立 , 虽然起步就晚 , 但却能后发制人 。 他们也请来大量优秀的电影演员 , 加盟这个新兴事业 。 像仲星火、中叔皇、高博、程之、卫禹平都是显赫一时的名家 。 而孙道临、张伐、石挥、秦怡、张瑞芳更是表演领域中必须承认的翘楚 。
1950年以来 , 译制厂将外语片翻译、配音、混录然后放送 , 那些电影构成了国人对外国的想象 。 应该说 , 那也是上海译制片厂最为辉煌的年代 。 人员齐备 , 生旦净末丑 , 样样俱全 , 基本是个声音 , 就令人难以忘怀 。
像电影:《流浪者》、《在人间》、《永恒的爱情》它们一直留在心中 , 还有不少的:《望乡》、《英俊少年》、《虎口脱险》、《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罗马假日》、《茜茜公主》等等吧!拍的好、译的好、配音好!当走进电影院时:每次都是“高朋满座” , 人们看电影的热情度很高涨啊!美好的译制片给人们带来生活中的新视野 , 新风尚 。
上译厂在那时候摸索并保存下一套译制片的制作流程 。 当翻译拿来翻译好的文本后 , 需要根据画面进行初对 , 电影画面播放的同时至少有导演、演员、翻译和口型员在场 , 其中口型员很关键 , 他们的作用是根据原片演员口型数出一句话中能放多少中文字进去 , 演员必须经过数口型的训练 。 文本的初对会花去一个星期的时间 , 然后所有演员被叫到一个棚里录音 , 经过鉴定、补戏 , 最后合成:一个月后 , 一部译制片便出炉了 。
这里提一下 , 外国演员的样貌、表情、姿态、动作都与中国人差异很大 , 如果用标准的中国腔来配音 , 会有一种违和感 。 正是略显夸张的配音腔 , 会给人一种“泊来感” , 正好与外片的氛围相称 。 而老一辈配音演员认真倾情的演绎只能说为译制片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
例如《虎口脱险》、《追捕》、《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佐罗》、《国王与小鸟》等 , 配音成了片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给当时的观众留下深深的记忆 。 甚至日本演员高仓健在听了毕克配的杜丘时钦佩说:“如果我是中国人 , 这就是我的声音” 。 后来毕克去世 , 高仓健特意敬献了花圈 。 现在我常常把老译制片的配音片段存在手机里当音乐听 , 例如《尼罗河惨案》的剖析案情、《远山的呼唤》的雪夜独白……
在2010年前后 , 无论电影和电视配音的译制片都开始遇冷 , 网络上也有一些人开始了用译制腔的恶搞 , 不少一二线城市的电影院线已经基本不排配音版的译制片 。
原因是多方面的 。
1:在上世纪90年代初 , 从大量录像带从各种渠道进入 , 到现在网络下载的原声影视作品 , 观众已经逐步开始习惯看“原片” 。 其中不少译制的版本 , 从字幕到配音质量低劣 , 口型对不上、字幕翻译编辑都存在问题 , 这就拉低了整体水平 。 而些劣质译制片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各个电视台 。
推荐阅读
- 朱之文|大衣哥230斤女儿被提亲,媒婆带人上门却无人迎接?原因很尴尬
- 刘德华|2008年,梁朝伟和刘嘉玲结婚时唯独没请刘德华,原因众说纷纭
- 阿凡达2|斯蒂芬·朗回归《阿凡达2》原因揭晓!以阿凡达肉体重获新生
- 谢霆锋|一场回归晚会,揭露了香港娱乐圈没落的真正原因!
- 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收视率出现下滑,选手整体实力下滑是主要原因
- 吴青峰|40岁吴青峰未婚未育,原因令人泪奔:她离婚了,他还未娶
- 杨钰莹|“碧游仙子”涓子:嫁给富商后为何不瘟不火,有3点原因
- 倪匡|沈西城曝87岁倪匡离世,离世原因暂未公开,儿子倪震儿媳周慧敏未回应
- 娱乐圈|一场晚会,意外道出了近些年香港娱乐圈逐渐没落的真正原因!
- 征服|为什么没人敢翻拍《征服》?周国权扮演者:原因有4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