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

作者:刘晓伟来源:中国中医杂志《五脏相关》,最早见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1961年发表的第《广东中医》号文章《研究整理中医学遗产》 。文章指出:“以五行学说的研究为例,可以界定两个课题:五脏相关学说;五行学说的局限性邓铁涛认为选择前者更好,可以提取中医的精髓,合理解释身体、神经、五行谁起主导作用 。
1988年,邓铁涛在第二期《广州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文章《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 。他认为,要弘扬中医五行的科学内核,摒弃五行的循环力学模式,解决中医五行的名实矛盾和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 。本文还回答了什么是“五脏相关”,即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组织器官分别构成五脏系统,在这个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多维联系 。简而言之,3354“五脏相关”是存在的 。
下面,笔者根据邓铁涛的“五脏相关”理论,对四肢的疾病进行分析 。
肝脏
肝脏的主要肌肉,关节运动筋膜的肌肉,是连接关节和肌肉的组织 。肝藏血,润血,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血充足,使筋壮,能耐疲劳,故肝被称为停极之根 。如果肝血亏虚,血不养筋,就会出现肝风内动的症状,如动作缓慢,动作无效,动起来容易疲劳,四肢抽搐,肌肉抽搐,四肢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出现角弓后伸 。
如果爪筋是肝血亏虚,可见甲弱、薄、枯,甚至变形、脆 。
治肝解郁,调畅气机气的循环导致血液通畅而不停滞,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血瘀(详见心脏);气的循环导致津液的循环;肝失疏泄,津液代谢就会受损,产生湿邪、痰饮等病理产物(详见“脾”) 。
脾脏
脾胃主肌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水谷的潜移默化滋养才能发达丰满 。脾失健运,则四肢消瘦,虚弱无力,甚至无用(即痿证,故有“阳明独治痿”之说) 。
脾脏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也需要脾胃运化的细微水谷 。如果脾失健运,阳气不升,可见四肢乏力,甚至无力 。
脾负责水和脾气的运输和转化,具有吸收、转移水和调节水代谢的功能 。肺为水之源,肾主水,脾在焦中,为水之主 。其运化水的功能失调,必然导致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 。脾虚生痰,病致多变:若停留在四肢经脉,可见瘰疬、痰核、四肢麻木、半身不遂,或阴道坏疽 。若止于四肢,可见肿胀、结块;脾虚导致饮酒过度,四肢饮酒过度即饮酒过度,可见四肢剧痛、四肢水肿等症状 。
肾脏
肾主骨,藏精,精生髓,髓填骨 。如果肾精不足,骨髓生化缺乏,老年人可见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四肢无力 。孩子出现走路晚、手脚软、肌肉软等症状 。
肺主运化水,是由于水神肺失,可使脾传入肺的湿不能正常发散,聚成痰饮水湿(详见“脾”) 。

心主血脉,心气带动血液在全身循环,起到滋润和滋养的作用 。因此,四肢的正常活动取决于心脏控制血液产生和循环的功能 。心脏和血管功能的正常发挥与三个条件有关:心气充足、心血充足、脉络通畅 。如果出现异常,血液会出现以下两种问题:血液的质量问题,即血液的滋养功能下降,四肢不能正常发挥功能;血液黏稠问题,即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瘀血、四肢肿胀、青紫、疼痛、下肢静脉曲张等 。
四肢的正常功能活动取决于心脏的支配 。
心为五脏之主,主导五脏的生命活动,上述五脏的正常功能都依赖于心的控制 。
【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综上所述,肢体疾病与五脏相关,但由于五脏主宰五体,所以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根据“五脏相关”理论,五脏是一个整体,一个脏腑的病变会影响其脏腑,所以各种表现可能相互混杂,一个表现也可能是多个脏腑共同引起的 。所以要从五脏整体来看待疾病,但也要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病变脏器,进行针对性治疗,其他脏器病变才有可能治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