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赏石的品种,我国古代赏石的标准是-

题主问的应该是“古代文人有赏石的雅好吗?有哪此记载?”由于本人喜石并藏石,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

古代赏石的品种,我国古代赏石的标准是-

文章插图
“室无石不雅”,“石不能言最可人” 。古代文人赏石是有文化情结和传统的,“石头”作为独立的与文化结合具有审美意象的标志,走进了各个朝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 。他们爱石、藏石、玩石、赏石、相石、卧石、画石、写石、供石、刻石,“石头”在文人生活创作中所体现出了多彩多姿的美学思想和生命思考,而文人情感、情趣的注入又使石头具有生命化、人格化的特征 。关于石头审美与赏玩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尚书·禹贡》中所列举的九州贡品:“青州有铅、松、怪石 。”而文献中可以找到的最早的奇石收藏家,当属《阚子》中的“宋之愚人”:
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 。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 。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 。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
唐代牛僧孺爱石的故事很多,他专门“与石为伍”,家人和朋友称他“待石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他尤其喜爱太湖石 。著名诗人也是他的石友白居易撰写了《太湖石记》,文章称“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书、琴、酒不同,藏石之好“众皆怪之,我独知之”,并点出“石”与时人相契的“适意之用,二人赏石、知石,进而成为知音好友 。
古代赏石的品种,我国古代赏石的标准是-

文章插图
到了宋代,文人雅士对石头的痴迷达到了顶峰,甚至史学界把北宋灭亡都被认为与石头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宋徽宗,带头痴迷奇花异石,专门在运河上辟水路从南方往汴京运送“花石纲”,大修寿山艮岳,百姓深受其害,《水浒传》中,有专门篇章描写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大臣家中的后花园,大部分都是用这些“花石纲”装饰,一时致汴梁城,满街都是“花石纲” 。元人郝经有诗讽刺曰:“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 。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2018年3月,自己和家人去开封旅游时,在清明上河园、开封府、杨公湖畔景区,均能看到北宋时遗存的“艮岳”石头 。
在宋代,米芾酷爱赏石是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被后人戏称为“石癫”,众人皆尊称为“石圣” 。据《宋史·米芾传》记载:“米元章守濡须时,闻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 。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 。石至,遂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为罪,坐是罢 。”相传此怪石长八尺馀,形如丈人,米芾每日拜石,从不间断,尊其为“石兄” 。“米芾拜石”成为赏石史中的一段美谈 。他还提出“相石法”,指出以“瘦、漏、透、 皱”四要素鉴评太湖石,对石头的形状、轮廓、纹理、节奏感、空间结构等方面加以评定,这是中国最早的相石标准,至今在奇石界特别是太湖石、昆石和英石交易时,评定石头的好差,也还采用这四个标准 。
古代赏石的品种,我国古代赏石的标准是-

文章插图
米芾的好友苏轼虽然没有赏石到痴迷的程度,但他对如何赏石在理论上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他提出的“石文而丑”的赏石观,结合米芾提出的四字赏石标准,又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 。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 。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 东坡先生相石以“丑”为标准,说明了在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中,视万物为一体,美与丑是相对的,相互包含、相互转换的,实际上“美”包含优美、崇高、滑稽、荒诞等多种范畴 。丑石表现“崇高审美发乎心灵,是人类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与惊叹,依然带有神灵化色彩 。此外,“丑石”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推崇,米芾的瘦、皱、漏、透在石头的自然形态上提出要求,而苏轼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石文而丑”理论,则升华了对赏石的深度认知,几个要素互相依存,此消彼长,是这个美丑杂陈的世界最为生动的反映 。石头姿态万千,苏轼认为“虽无常形而有常理”,此“理”即上文提到的自然的灵性、生命、情态、坚硬、永恒、不屈等性质品格 。“以丑为美”并非单纯地追求丑陋,而是追求“天真”,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接纳一切形态,是美与真的和谐统一 。苏轼认为,人以石为师、以石为友、以石为伴,尽人之情、尽石之性,人因石而存真,石因人而有情,人与石头相互传递生命,成为知音,“石尤近于禅”,人进入石中,也就进入了宇宙自然,进入到了活泼泼的生命之中 。东坡先生对赏石理论的论述,被绝大多数宋代文人雅士所认同,众多文人雅士对赏石的喜爱,成为他们整个生命的有机部分,如此“相看两不厌”, 才能在画石、写石、相石之时总有新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