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什么什么什么,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干什么-

看到不少人引述黑格尔的话:
“孔子学说只是普通常识道德 。”
这话先放在这,到最后再看对不对 。
“过节”这个事其实就是生“过结”,人都凑在一起自然能生出事来,而且基本不是好事,那些形式上的“好”都在浮于表面,那些“不得已”要做的事依我看不想做就别做,否则人家也能一眼看出不情愿来,你不愿去,他看你假,干嘛呢?
不敢断不是因为人家“假”,其实是因为自己不够“真”,自己在怕,是“气”不足,“气”不足就只有“受气”,说到底,造成这个局面的还是自己,若是够“大气”,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事就不会找上自己 。所谓“知行合一,因果同时”,觉知规律之时就是绕开规律的开始,人能觉察多少规律就能绕开多少死局,从而避免吃了苦果还不知其究竟的尴尬境地 。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什么什么什么,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干什么-

文章插图
但是要注意,“气足”不是任性而为,虽然两者有着类似的行为,但底子天壤之别 。前者说话的时候声音从心里出来,而后者说话的声音都在嗓子里;前者拒绝别人能感受到真正的“不在乎”,后者拒绝别人是他把账算好了 。
所谓“人无信不立”,“失信”其实就是“账算好了拒绝别人”,那些亦真亦假的玩笑话就是算账的过程,算好了赚就能立即变成真的,算好了赔就还是玩笑话 。
“狼来了”的故事小时候学,长大了学“烽火戏诸侯”,但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能做到吗?做不到就等于没有,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今天看到个好问题,应该说是好答案:
问:
越来越质疑自己读书的正确性,这些年读书花了25 w要是不读书,车房,都有了,读书为了什么啊?
答:
丈夫每买一次烟,妻子就往储蓄罐里存上同样多的钱 。一年下来确实存了一大笔钱 。妻子就用这样的方法劝解丈夫戒掉了烟 。第二年丈夫再也没有抽烟了,妻子的储蓄罐里也空空如也 。其他也莫不如是 。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什么什么什么,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干什么-

文章插图
这个答案完美地解释了是矛盾在推动事物的发展,只看你往哪个方向发展 。行善自有善缘,背信自是造业,“地位”越高越“有钱”得越应该注意,所谓“站得越高,摔得越很”,业报未至自然是因为累业不及,小跟头肯定有,大跟头尚在酝酿 。
当年郑庄公就是嫌他弟弟共叔段累得太慢,放纵甚至助长共叔段胡作非为,对共叔段来说当然是咎由自取,但对郑庄公来说这么强烈的动机造业着实不轻,其行为不但没有以自己开创的好局面给郑国打下根基,他身后的郑国还杀得昏天黑地,这个“小霸主”最终被“战国七雄”里最弱的韩国吞并 。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什么什么什么,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干什么-

文章插图
庄子借孔子之口云: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
所谓“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关键时刻才是看人的时候 。须知这世上有豺狼虎豹,自己别往里跳就行,自知入坑的就往上爬,不自知且认为豺狼虎豹对不住自己的是连“物种”都分不清,主动往里跳又自称被伤的只是吃不到肉的同类 。天道是无所不容的,人道却是“有所容,有所不容”,不要幻想自己可以改变别人,佛也只能度有缘人,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按不按道理做了 。
然而太多人会认为别人不懂道理,其实只是为了彰显自己比别人懂得多能“胜人以言”方能心安,对他们来说“道理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这才是关键,能不能安下心来做事情本身,做事情本身才能尊重事情本身的规律,才有真正做成的可能 。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什么什么什么,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要干什么-

文章插图
有的时候连小孩子都看着讨厌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有了动机,尤其是被功利心强的家长揠苗助长出的那种“成熟”简直可怕,他们只是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缺失,把自己有限的经验生硬地嫁接到孩子身上,想当然以为具备某些特质孩子就会“不吃亏”,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是自己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这都是脱离事情本身之外的东西,既然如此,回应自己的也必然是盘外局 。
大年初三的时候带着孩子逛公园,临走要买棉花糖吃,那个时候出去的人多,卖棉花糖的怕被说吝啬给孩子卷了个大的,孩子竟然急哭了:“太大了吃不完怎么办!”周围的人全被他逗乐了,这就是事情本身的真,这个哭闹不但不讨厌而且可爱,所谓“赤子之心”,只这是,越大越“讨厌”就是因为他已经会为了自己的目的和你拉锯,甚至是奉承,如今的人们很认同这种“表现欲”,故而会早早让孩子去学“播音主持”,那为什么自己早年反感的事如今却认同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