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刚火半个月就翻车,她扯掉了国产剧的遮羞布( 二 )


观众直呼 , 古偶剧终于有了 。


但随着更多剧情展开 , 很多人发现了问题 。
一方面 , 《梦华录》对《救风尘》的改编 , 修改了最为根本的出身设定 。
原作中 , 赵盼儿出身底层 。
多年来 , 在市井勾栏里做妓女 。

《爱情宝典》
经改编后 , 《梦华录》中的赵盼儿成了官宦之后 。
家中遭难而沦为卖艺女子 , 后因太守恩令得以脱籍归良 。
相较原作而言 , 抽掉了底层出身 , 弱化了无权无势这一层悲剧感 。
对后来逆袭成功的戏剧张力也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

而与此同时 , 这一人设修改也导向了女主与权臣之子男主的「门当户对」 。
本质上 , 依然没有摆脱近些年国产剧中备受诟病的阶层偏见 。
正应了毛尖老师所说的 , 国产剧最讲出身论 。 按地位、财产分配颜值 , 按颜值分配道德和未来 。

另一方面 , 剧中「双洁」人设 , 让故事更显荒诞 。
双洁 , 原本是言情网文中的一类标签 , 意味着双方肉体和心灵都与其他人无染 。
如同超市给货物打上标签一样 , 网文标签的功能也是让作品快速而精准地流向对应的受众 。
而到了面向大众的影视剧当中 , 双洁则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
《梦华录》中男女主角确定关系后的对话 , 就遭到了猛烈的吐槽 。
而立之年的男主表示 , 自己连逢场作戏都不曾有过 。

9岁就入了风月场的女主则马上回应 , 自己从未「以色事人」 。
脱籍后也是卖茶为生 。
自始至终都是「清清白白」的 。

虽然和前男友爱得很深 , 早早就定了终身 。
但却是「发乎情止乎礼」 。

不仅如此 , 各种场合 , 女主都不失时机地与妓女撇清关系 。
多次解释自己的出身 , 说自己早已脱了贱籍 。
在宋引章和东京名妓聊天时 , 说出「我们又不是市井名妓」 。
把「卖艺不卖身」「凭本事吃饭」挂在嘴边 。

如果说男女主角的对话 , 尚可解释为小情侣之间的坦诚相待 。
那么当这套说辞过于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 , 便很难不令人感到强烈的割裂感 。
一个改编自底层妓女互助的故事 , 却试图让女主与底层、妓女割席 。
更何况 , 根据于赓哲教授的科普 , 明清时期梅毒传入中国以前 , 并不存在严格只卖艺不卖身的妓女 。
因此 , 让设定在宋代的女性角色谈所谓的妓女鄙视链 , 本身便是个伪命题 。

有人将这一问题归结于审查压力 。
但实际上 , 除了妓女人设争议外 。
剧中还从主要角色之口说出「字都不识几个的人 , 能讲出什么大道理」「给贩夫走卒弹曲有失身份」之类的表述 。
一边立着挣脱社会偏见的人设 , 一边却也在巩固着这种基于身份、阶级的偏见 。

随着剧情展开 , 这种割裂感越来越明显 。
导致主角人设愈发「崩坏」 , 同时也暴露出创作层面价值观念的错位 。
当然 , 仅凭这些台词 , 不足以否定整部剧 , 也不至于上升到封建糟粕的程度 。
但 , 在关汉卿原作超越时代的内核面前 , 这样的处理显得尤为过时 。
对比同题材老剧《爱情宝典》 , 叙事及人物塑造方面不进反退 。
与剧中频上热搜的「女子贵自立」等台词也形成了强烈反差 , 更显出编剧的自我矛盾 。
加之豆瓣8.8分的捧杀 , 必然导致部分观众产生逆反情绪 。


把所谓的现代精神当成对外营销的抓手 , 但内核依然陈旧 。
这种撕裂和拉扯 , 不只是《梦华录》或者古偶类型独有的 。
也是这几年涌现的女性题材剧的通病 。
拉着「女性主义」的大旗 , 又在叙事中滑入封建男权的窠臼 , 讲着千篇一律的玛丽苏故事 。
古装剧《那年花开月正圆》 , 取材于史实 , 讲述底层女性凭借经商天赋拯救了没落的吴家 , 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
但剧中 , 女主的商业成功却是主要依赖于爱情的成功 。
在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 都有不同的仰慕者 , 并且都能给予她一定的帮助 。

如果出于历史的尊重 , 侧面反映封建社会中女性力量有限 , 难以以一己之力出头 , 倒也无可厚非 。
但实际上 , 真实的历史记载中 , 除了婚姻关系属实 , 并无其他感情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