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名句?有关少儿生活情趣的诗

1.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不少于5句
《村居》作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宿新市徐公店》作者:唐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小儿垂钓》作者: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2.关于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牧童(一作令牧童答钟弱翁)】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