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二 )


所以既然来访者和孩子其实并不缺乏真正的内在动机 , 那么是什么的原因 , 造成他们在当前活动中动机缺失?答案 , 是治疗师自己 , 以及孩子的父母 。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文章插图
在这本《心理治疗设计的刻意练习》 , 督导提到治疗师的问题:
“你努力与你希望看到的积极和投入的来访者建立关系 , 而不是与实际所呈现出来的被动与矛盾的来访者建立关系” 。
这句话如何理解?
意思就是:
治疗师并不是在与“真实的”来访者建立关系 , 只是与他心中“期待的”来访者建立关系;
他期望来访者是配合的 , 是可以全情投入的 , 是善于学习的 , 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指导一步步发生改变的 , 不愿意看到来访者是抗拒的、矛盾的或者是退缩的、有所保留的 。
而对于来访者来说 , 因为本身是带着问题来寻求解决 , 因此会不自觉地“迎合”治疗师的期待 , 顺从治疗师的步骤 , 一步步地展现出治疗师最希望看到的“好的改变”;
但是问题是 , “好的改变”未必是真实的改变 , 一段时间之后 , 来访者如果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 就会出现抗拒、脱落甚至症状恶化等负面效果 , 而这 , 恰好就是这位治疗师寻求督导的原因 。
对于亲子关系来说 , 同样如此:
我们期待孩子听话、懂事、勤奋、上进 , 在学习中能够心无旁骛、一点就透 , 并且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 当我们发现孩子懒惰、懈怠、贪玩、不专心时 , 就会免不了去攻击孩子、调教孩子 , 直到孩子做出调整 , 达到父母的期望为止;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 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想法 , 自己的特色和短板 , 自己的节奏和标准却是被忽视的 , 就像球球在学习乒乓球的过程中 , 爸爸看到了球球与理想中“完美小孩”差距,于是很生气,不停地勒令他改正;
但是爸爸却忘了,球球本身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 , 有自己的学习特点 , 虽然他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 , 可是从第一节课到现在 , 他一直在进步;
而此刻 , 在爸爸的高压下 , 或许他也会前进几步 , 可是 , 缺乏内在动力 , 他又怎么会真正用心观察、思考、练习 , 在这条路上 , 又能坚持多久呢?
英国作家奥威尔曾说 , 期待是一种微妙的暴力:
付出期待的人总是抱着善意的目的 , 希望对方更好、更优秀;可是对被期待的人来说 , 实力跟不上期待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 更别说当处于巨大的期待之下时 , 自己完全被他人的善意绑架 , 内心真实的想法无从表露 。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

文章插图
那么 , 要如何改正这种行为?
答案就是 , 专注于当下 , 放弃自己原本的期待或者成见 。
对于治疗师来说 , 在他第一遍询问来访者治疗意图、而来访者没有做出回答时 , 他就应该意识到 ,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不管来访者是抗拒 , 还是迷茫 , 还是习惯性的沉默 , 治疗师都应该意识到 , 当下并不是一个追问的好时机;
如果治疗师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 还是持续发问 , 执拗地想给自己预设的问题找到一个答案,那么来访者只有两种回应:要么顺从治疗师的期待(如文中案例这样) , 随便给一个并不真实的答案;要么抗拒治疗师的期待 , 治疗中断 。
而教育孩子时 , 同样如此: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表现并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样时,父母应该做的,不是硬拉着孩子“走上正轨” , 让孩子的表现符合自己的期待;
而是要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期待或许是有问题的,是脱离实际的;而当前要解决的 , 是孩子真实的问题 , 也许它会完全出乎父母的意料 , 但是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 , 所有解决它的努力才有意义 。
“我们其实改变不了任何人 , 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学习心理学越久 , 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越深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