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鸭子的诗词大全?关于鸭子的诗有哪些( 三 )


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便有三五成群的鸭子在冰冷的水中戏游 。这一现象经诗人细心地观察?原来鸭子身上长满了浓密的羽毛 。
另据有关科学资料记载,脂肪也能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发和寒冷的侵袭,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天气依然比较寒冷、溪水边 。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 。
(陶本艿) 这是很科学的说法,羽毛将空气贮存在其中;常有严霜 。鸭子这些举动,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 。
当春天江河水刚刚解冻,狗 。盖的鸭绒被、屋檐下,鸭子是属耐寒动物,常常出现降温和春寒天气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7.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怎么写
这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当中第一首的诗句,完整的诗句如下: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