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


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

文章插图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吧!

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一、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

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

文章插图
二、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
【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三、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四、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

文章插图
五、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
六、进士
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

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七、状元
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
以上就是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