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斋看文人江湖 文人江湖


小小书斋看文人江湖 文人江湖

文章插图
文人(小书房看文人江湖)
书房听起来像是吸风饮露,梅花飘雪,没有烟火,其实不然 。
仕途的起伏让很多古代文人销声匿迹 。所谓隐居江湖,其实就是回归清静的书房,讲究一种闲适的生活 。官场失意文人真的能在书房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吗?
明·仇英《人物志》一书(十分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品
书房里所谓的“静”,就是对那些志同道合的人的排斥,而对于知己来说,书房里的交流是最嘈杂的,也是最享受的 。
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明代(部分)
上海博物馆藏品
中国画大多只画南窗下的一个人,就是书房的主人 。如果窗口里有两个人以上,那就叫“花青图”信息资源网 。因为读书只能一个人做,怎么可能有两个以上的人在心里读书?
|知己难逢|
说到学习,人们总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我们也经常在古典小说中看到“学习议事录”这样的字眼,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其实书房里的商议,就像山亭里的禅定,只是一种说辞,没那么玄妙 。实际上,这种讨论可以在田野里进行,也可以在酒吧和厕所里进行 。研究议事录常被外人取笑,学者造反,一等就是十年 。当然也有案例 。最著名的学习议事录恐怕要属诸葛亮和刘备的《隆中对》 。住在神龙中学自习室的诸葛亮,居然能给刘备指出一条光明的创业之路 。除了看出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还能体会到书房的确是一个文人的地方 。研究中的学者看透了世界大势 。我觉得这种隐居也是为了政客 。
这也能看到另一面 。书房里所谓的“清静”,是对那些志同道合者的排斥,而对于知己来说,书房里的交流是最嘈杂的,也是最享受的 。
王蒙《西郊草堂图》轴线
故宫博物院藏品
很多时候,书房其实只是一个小茅屋,但因为书房里的人不同,这个小茅屋的气质也不同 。
|清静难得|
这项研究看起来怎么样并不重要 。主要看房间里坐的是谁,比如寺庙有多大,有多宏伟 。重要的是这座庙里诞生过哪些大和尚 。有时候自习室其实就是一个小茅屋,因为自习室里的人不一样,然后这个小茅屋突然被世人奉为圣地 。
“八月秋,风起云涌,我家三峰盖...对成千上万的房子来说是安全的 。天下穷人皆笑,风雨不动如山 。”杜甫在他的草堂里写下了“草堂被秋风吹破” 。成都青阳路37号杜甫草堂是杜甫先生的书房吗?如果是的话,杜甫的书房几乎就像民工过夜的工棚,而这个房子的主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怎么可能与世隔绝?
所谓与世隔绝,可能是你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这个世界的冷与暖;体会更多的云、河、谷、太阳、月亮、星星,然后呆在一个角落里用笔墨表达自己的心意 。
元代信息资源网倪瓒出身名门,日常交往的都是高朋雅士 。然而,他突然倾家荡产,以船为家,在江湖闯荡了20多年,一个人生活 。他的船堪比一个流动的书房,书房里的生活简单到除了笔墨什么都没有,真是一大奇观 。邻居们似乎也纷纷效仿 。袁世凯被赶下台后,在家乡安阳的一条小船上,戴着蓑衣和帽子,像个渔夫一样照了张相 。人类社会差不多就是这样,踩着马,骑着驴;信息网马上君,退休小仙女 。小圈子就是小江湖,大江湖可以覆盖整个人类社会 。至于自我安慰,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环境,更多的和个人的心智有关 。在朝廷做官不一定干净,在寺庙念经也不一定干净 。
袁妮赞的《紫方志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倪瓒出生于元代贵族家庭,但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以船为家,放生 。他的船堪比流动的书房,书房里的生活简单到除了笔墨什么都没有 。
明代仇英《五竹书堂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品
|借书很难|
文人还有一个问题 。自己书房的书经常被束之高阁,而借来的书则被还款的压力逼得让人废寝忘食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借书就像借钱 。借书不还,自古以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所以很多读书人都很讨厌向自己借书的人 。借书,恐怕这也是一种另类的学习文化 。
但也有例外 。三国时期,吴栋人范平有一个好学的家庭,藏书丰富 。他家里堆满了百家争鸣的著作,据说已达7000多卷 。他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来读书 。每天,读者多达100人,而他的孙范伟则奉命为读者提供住宿 。他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私人藏书家的典范 。对于来借书看书的人,范平都是先吃喝,再赠送衣服,这样才尊重读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