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从“哈韩”到“弃韩”,韩流产品为什么在中国不香了?

小姐姐|从“哈韩”到“弃韩”,韩流产品为什么在中国不香了?

文章图片

小姐姐|从“哈韩”到“弃韩”,韩流产品为什么在中国不香了?

文章图片


2000年 , 北京工体五个杀马特男孩嗨翻了北京城 , 上座率创下工体之最 , 场内外聚集了近10万粉丝 , 一场演出震惊了观众和媒体 , 人们记住了LG 。 同一年 , 在1000公里外的韩国汉城 , 蓝色生死恋以54.4%的收视率成了韩国当年的收视冠军 。 谁也没想到 , 喜剧演员出生的宋慧乔和宋承宪爆了 , 然后双宋CP漂洋过海就来了韩剧三件宝 , 车祸、癌症、治不好 , 在16级的蓝色生死恋里面全集齐了 , 俊熙、恩熙、泰熙霸屏 。 在当年的收视高峰时段 , 全国有21个电视频道播放蓝色生死恋 , 真是闻者伤心 , 听者落泪 。

2002年是中韩建交十周年 , 在这一年里面 , 中国大陆在播的韩剧影集多达67部 , 从家庭剧、历史剧到偶像剧 , 从韩剧电影到综艺节目 , 从演员、歌手的偶像组合开始狂赚中国人的眼泪和钱包 , 果说ED是韩流入侵的开始 。 那么 , 2002年的韩剧则让韩流席卷全国 。 但只是一部影视剧那么简单吗?还真不是 , 这一切早有预谋 。 1997年 , 金融危机席卷韩国 , 九家银行和三个财团倒闭 , 1998年 , 金大中当选韩国总统 。 为了缓解金融危机 , 金大中提出以发展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为立国之本 , 举国之力发展文化 , 韩流成了一种商品 , 韩国向全世界输出男神、女神 , 不得不说这招相当有用 。
2002年 , 韩国文化产业销售总额达十八万亿韩元 , 占当年GDP的2.89% , 文化产品的海外出口额达到了5亿美元 , 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 , 名利双收 。 当然 , 文化渗透可不仅仅是输入几部韩剧而已 , 有了韩流的加持和背书 , 韩国也开始大力进入中国市场 , LG三星、爱茉莉等韩国牌子都成了中国消费者的新头号儿 , 韩国也成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 济州岛还因此对中国人免签 , 中国游客成为韩国旅游业主要的收入 。 来源在高峰期一年接待游客的一半来自中国 , 而免税店销售额的七成都有中国游客贡献 。 在电子化工领域 , LG display LG化学、韩华化学、浦项大宇、三星电机等在华销售额都在10%以上 。

【小姐姐|从“哈韩”到“弃韩”,韩流产品为什么在中国不香了?】韩流为啥这么火呢?中韩文化相近是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韩国政府的公关能力确实厉害 , 要知道 , 文化产品进口都是有配额的 , 但韩国影视剧每年都有指标 , 而且还不少 , 甚至不少中韩合拍剧可以落地为国产剧 。 国内资本也投资了不少 , 没办法 , 中韩蜜月时代 , 韩国在中国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 在2015年的九三阅兵中 , 成为中国人民老朋友不久的朴槿惠站位仅次于普京 。 韩国的官员都承认 ,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要非常感谢中国 。 不过这一切都停在了2016年 , 自那之后 , 韩货迎来了大溃败 。
2016年 , 太阳的后裔爆火 , 又一个双宋CP爆红 。 女主角仍然是在中国很火的小妹宋慧乔 , 而男主角变成了新晋男神宋仲基 , 两人感情从戏里走到戏外 , 后来更是演变成了一场离婚狗血大战 。 宋仲基还因为在发展寒流中的特殊拨款闹出了和朴槿惠的绯闻 , 但这部剧也成为韩剧在中国最后的爆款 , 同一年迎来限韩令 , 最成功的韩流成为在中国最早关门的行业 。 这场大溃败大概要从2016年的萨德说起 , 始作俑者乐天终于亲自尝下了自酿的苦果 , 超市、百货等业务在中国节节败退 , 而一种韩系品牌的溃败也接踵而至 。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中国人正在抛弃韩国 , LG、三星手机从最高峰的市占率超过20% , 一直2016年的爆炸门 , 到了2018年 , 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1% 。 后来三星在天津、惠州等地的工厂关闭 , 手机生产全线退出中国 。 韩国化妆品同样在国内市场遇冷 , 闭店已经成为主旋律 , 要撤离中国的传言一直没有断过 , 韩系化妆品的黄金时代早就结束了 。
汽车也不例外 , 韩系汽车自2016年开始就迈入整体销量下滑的通道 , 2021年开年在中国市占率低至2.5% , 2020年是北京现代的销量已经跌到15名开外了 , 而在巅峰时期 , 北京现代曾跨入百万级别销量 , 最初韩系品牌的流行 , 除了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以外 , 大部分人对于韩货都是有一定滤镜的 。 比如韩剧的美化 , 进口产品的光环 , 甚至韩国明星的代言 , 通常会让人觉得韩货品质更好 , 但是抛开滤镜 , 行货才暴露出本质来 , 价格比国产贵 , 质量却比国产差 。 比如手机 , 在非智能机时代的anycall是真能打 , 但是智能机时代显然开始走下坡路 , 尤其是全球性的电池爆炸 , 让三星的品质现了原形 。 而且在中国市场展示出来的区别对待的训练 , 也让中国消费者对三星彻底失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