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说说当年八大样板戏的“精华”影响力

样板戏|说说当年八大样板戏的“精华”影响力

文章图片

样板戏|说说当年八大样板戏的“精华”影响力

文章图片

【样板戏|说说当年八大样板戏的“精华”影响力】样板戏|说说当年八大样板戏的“精华”影响力

文章图片

样板戏|说说当年八大样板戏的“精华”影响力

文章图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 , 七十年代初 , 出现的所谓“八大戏”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 。
当年的文艺创作要求的理论性是极其强烈的 , 那就是极度僵化的“三突出”理论 。

“三突出”理论的具体内容是在文艺创作中 , 所有人物中必须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必须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必须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

“三突出”理论 , 搞得“文革”期间的文艺作品大多雷同 。 人物的脸谱化倾向极为严重 , 进而导致人物形象的简单化 , 情感单一化 , 语言政治化 , 言语虚假化极为严重 。

在这种艺术创作的条条框框下 ,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也好 , 小说《艳阳天》 , 电影《决裂》等等等也罢 , 都缺乏艺术的个性美 , 创作出来的人物缺乏鲜活的个性与活力 。

文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被神化了 , 神话得大公无私、毫无缺陷 , 十全十美 , 个个都是“高大全” 。
看那时的文艺作品 , 没有爱情的描写 , 似乎光棍儿多多 ……
看那时的文艺作品 , 坏人一出场观众人人都立马知道是坏人 :他们个个猥琐得罗锅八相 , 他们个个形象极其丑陋 , 他们个个长得贼眉鼠眼 ……
看那时的文艺作品 , 好人一出场观众人人都立马知道是好人 :他们个个高大英俊 , 他们个个形象美观 , 他们个个光彩照人 ……
那时 , 政治标准代替艺术标准 , 进而去指导艺术创作 。
感恩一九七六年“胜利的十月”后 , 文艺界渐渐地出现的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二零零二年版的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 , 创作、拍摄的最为成功 。

二零零八年版的电视连续剧《红灯记》 , 创作、拍摄的极为成功 。

二零零六年版的电视连续剧《沙家浜》 , 创作、拍摄的也很优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