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报喜不报忧要了京剧的命,到底是谁营造了戏曲的虚假繁荣?( 二 )





民国时期 ,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称为四大名旦 。 各流派有各流派的经典名段 。
新中国成立后 , 京剧也一度很是繁荣 , 但随着改革开放后 , 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的兴起 , 京剧便难有亮眼的表现了 。 虽然每年的春晚最后 , 总会有京剧的惊鸿一瞥 , 但只有几张老面孔在唱压轴 , 却没有年轻后辈的异军突起 。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京剧的一个事实上的没落?



报喜不报忧害了京剧
京剧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非常明显的 。 大部分情况下 , 人们会选择电影、电视剧 , 作为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 , 毕竟在家里打开电视或电脑都可以;而若要看一场京剧 , 就非得出门走到剧场花钱买门票 , 才能听得上 , 可当代的人们已完全没有买票来听一场京剧的冲动了 。
这偌大一座北京城 , 鲜有京剧方面的动态 , 与小网红、大明星铺天盖地的炒作对比 , 京剧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 , 声儿都不敢出一个 。
可即使这样 , 京剧的表演者也从来不会说京剧面临怎样的尴尬 , 只会说京剧非常繁荣 , 后继有人 , 那么京剧中的老中青三代又都是谁 , 也从未在世人面前亮出来看看 。
百年京剧这时早已丧失了当年徽班进京时的强大生命力 , 即使现在被完全挤出市场 , 却从来没有正视自己的外境 , 仍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还是很繁荣 。
但事实上 ,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娱乐公司2021年的财报净利润都有2700多万元 , 那目前京剧产业又有多少呢?不妨看看 。



京剧有“三流失”
第一流失 , 没有创新 , 流失了观众 。
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有借鉴意义的 , 所以京剧讲过去的历史故事来启发今人 , 这是没有错的 。 但历史上发生的不止有《四郎探母》 , 不止有《贵妃醉酒》 , 不止有《空城计》这些戏文的故事原型 , 那是前人创作出来的 , 而后人却永远在唱这几出 。
没有人再去发掘新的曲目 , 再好的“山珍海味 , 吃多了也会腻” 。 何况一出戏唱了一百多年呢 , 观众有厌倦情绪是可以被理解的 。
好的经典是永世传诵 , 但这绝对不能成为后人不进行再创新的理由 。
从这一点上看 , 京剧演员们和剧作家们显然是偷了懒 。 没有好的新东西出现 , 被观众抛弃 , 理所当然 。


【京剧|报喜不报忧要了京剧的命,到底是谁营造了戏曲的虚假繁荣?】
第二流失 , 没有竞争 , 流失了市场 。
现在所有的网红都有一种担忧 , 在公众媒体上消失10天 , 他们就会担忧自己会过气了 。 如果消失一个月或更多时间 , 多半可以判定已从一线网红沦为十八线了 。 想想京剧的曝光率能有多少呢?
没有听说京剧下海 , 没有听说某京剧团敢于出头露面 , 与流行歌 , 与电视剧一争高下 。
一个刚出道的唱歌者被称为歌手 , 而不是歌唱家;一个演员出道很久 , 出演过众多电影电视 , 也只是被称为演员 , 或者艺人 , 被评为艺术家的人甚少;但京剧不一样 , 从一开始就成了京剧表演艺术家 , 而这一个“家”字却害了他们 , 使他们舍不得抛下这个“家”字的头衔 , 去走到老百姓中间演出 , 把戏曲发扬光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