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后面是哪位儿子当皇上?弘历是第几位皇子( 二 )


当然,在雍正前后矛盾的叙述中,可能有两种谎言:八人同受遗诏可能是假的;雍正所述塞思黑(允禟)、阿其那(允禩)在康熙辞世之日的反常表现,也可能是假的 。后者,也有可能是雍正捏造事实、夸大其词,以置塞思黑(允禟)、阿其那(允禩)于死地 。
但又有以下疑点:
康熙病危之时,十万火急召雍正进见 。雍正从天坛斋所赶赴畅春园,为什么竟用了五个时辰(九至十个小时)?
假如在雍正进见康熙之前,已有八人同受遗诏,为什么在他进见之后十个小时,包括一日三次的请安,康熙仅和他谈论病情缘起,并无一字提及传位大事,八人之中也并无一人向他透露传位遗诏之事,使他在康熙死后得知命他继位的遗诏时,竟至“惊恸昏仆于地”?
为什么宣布传位遗诏时,除皇子外,只有康熙并不欣赏、也并非唯一皇亲国戚及重臣的隆科多一人在场?
为什么雍正一即位,即迫不及待地杀掉康熙晚年经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近侍赵昌,而使全国震惊(据当时在京的传教士马国贤言)?即下令收回康熙所有的朱批谕旨,声言“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发现断不宽恕,定从重治罪”呢?
这些似乎都隐示雍正即位的不合法性,都隐示雍正的即位是一个阴谋 。
那么,雍正既背叛其父康熙的意志阴谋篡位、做了亏心事,便似乎埋下了他日后犯发心病的病根 。
一辈子要强的雍正,不会将内心深处的“病根”告诉任何人 。持有雍正篡位观点的人,是从一些反常事件中,强烈感到了这一铮铮铁汉内心中无可名状的虚弱和恐怖,特别是只能由他自己一个人强忍独担的那种无助的虚弱和恐怖 。
康熙生前居住的畅春园,是规模最大、最为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 。雍正即位后弃而不居,另拨巨款营建圆明园,作为自己经常居住的行宫 。
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是北京以外、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自康熙开始,几乎所有的清帝,每年平均约有一半时间在那里处理朝政,接受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朝觐,在那里行围打猎、摔跤较射、赛马火戏 。雍正为皇子时也经常陪侍康熙前往避暑山庄 。然他即位后直至去世的13年间,却再也没有去过一次避暑山庄 。
京东马兰峪,是清入关后帝陵陵区所在,雍正祖、父——顺治、康熙均葬于此 。雍正则一反常规,不入祖坟,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 。这给他的子孙出了个难题——死后归葬何处?最后乾隆帝立了隔代间葬两陵的规矩,才有了后来“清东陵”、“清西陵”之分 。
雍正远远地避开了他的父亲康熙 。
雍正相信世上有鬼 。他曾说:“鬼神之事即天地之理,不可以偶忽也 。”“朕于天人感应之间,信之甚笃,知之甚明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鬼,在心中,按照“雍正夺嫡”的观点,他正是做了亏心事,心中有鬼,方才不敢也不能面对父亲的亡魂 。
与之对立的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并非“篡位夺嫡”,而是正常承继大统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包括持有相反观点的人),很轻易地批驳了以下数种雍正“篡位夺嫡”的说法:
一是改诏说 。关于雍正即位,民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康熙传位遗诏上原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雍正与隆科多勾结,将“十”字,改为“于”字,成为“传位于四子” 。经考证,此说属明显讹传 。清朝诏书向来用满汉两种文本,康熙辞世,事起仓促,遗诏用一种文本亦可理解,但这一文本恰恰是满文 。为此,宣读遗诏的鸿胪寺官员,还受过御史汤保等人参劾 。满文无法以上述说法进行更改,即算有汉文遗诏,改诏也不容易 。清制,称诸皇子时,一定要有一个“皇”字,如“皇长子”、“皇二子”、“皇十三子”,不能称为“长子”、“二子”、“十三子” 。若将“十四子”的“十”,改为“于”,则成为“传位皇于四子”,于理不通 。况且清代“于”、“於”并不通用,“传位于四子”当时应为“传位於四子”,以“十”字为基础,难以改成“於”字 。后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也曾说过:“从当时情形看来,康熙即便有遗诏,也是用满文写的,不可能用汉文书写 。因此,所谓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
一是矫诏说 。关于雍正即位,民间有另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康熙临终之时召哪一位皇子前来,便意味着将传位于他 。康熙本来是想降旨召十四阿哥允禵前来——当时十四阿哥允禵以大将军王的身份,正在西部领军进行平定准噶尔之战,但这道圣旨被隆科多藏起来了,没有发往西线 。隆科多另拟了一道圣旨,即所谓“矫诏”,将四阿哥雍亲王胤禛召到了康熙御榻之前,康熙一看来的是四阿哥,再召十四阿哥已来不及,生米做成熟饭,没有办法,只得将皇位传给了雍正 。经考证,此说法也属明显讹传 。清帝下旨有一套固定程式,康熙若想召皇十四子前来,应由内阁承办,撰写诏书,再由兵部经驿站发送至西线 。隆科多既不是内阁学士,又不是兵部尚书,没有可能隐瞒这一圣旨,矫旨召雍正前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