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进对了公司,搞研发能有多舒服?( 二 )


在这个研究院中 , 设立了“Lab、STG、Platform“三种形态的创新组织 , 专注在未来 3-5年的技术研发 , 不必背太多短期KPI 。
其中Lab是最小的研究型实体组织单元 , 每个Lab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 , 但每个人都是该领域的技术专家 , 针对一个技术方向进行攻关;STG特别技术小组 , 面向未来新机会 , 围绕特定场景 , 通过技术先行探索战略性新业务方向布局 , 孵化创新原型或解决方案;Platform则是工程化技术平台 , 面向Lab和STG , 打造创新原型 , 实现技术转化 。
然而 , 投研发本身是个风险系数极高的事情 。 不仅是因为需要耗费的资金巨大 , 更是因为投入进去有可能没有见效的成果 。 因此 , 过去数年 , 真金白银大规模投入研发的公司屈指可数 。 这不仅需要公司稳定的现金流作为支撑 , 更需要管理层对这个方向和赛道坚定的信念 。
在2020年 , 陈明永在公共场合 , 首次提出 , OPPO有正直的理想主义者的内心信仰 。
刘畅说 , OPPO骨子里认同创新的力量 , 蓝光DVD、MP3、MP4、美颜手机、快充技术、sensor四合一聚合算法、马里亚纳自研芯片等 , 都是OPPO此前创新带来的爆款 。



另外 , 公司的规模和体量到了可以支撑研发方面做投入的阶段 。 中国手机厂商过去偏技术集成 , 但是很多技术不太容易买得到 , 而且很多技术诉诸于供应链时 , 相关合作伙伴可能也没准备好 。
2018年开始 , 中国国产手机开启了进攻高端市场的号角 。 然而 , 因为高通芯片和安卓系统过于同质化 , 冲击高端的目标鲜有建树 , 高端市场已被苹果手机尽数吃尽 。

刘畅说:
“到了这个时期 , 往上突破唯一的一条路径就是技术创新 , 好像没别的了 。 想爬坡 , 总得去捅那个天花板 。 ”
就这样 , OPPO投下了几百亿资金 , 开始了理想主义者的科技冒险之旅 。
长期主义者的坚持
OPPO热设计工程师 , 上海交通大学热物理学博士胡院林 , 曾经徘徊在了职业的十字路口——在高校做研究发论文成为别人艳羡的高校老师 , 还是到企业将研究转化为成果 。
企业的短期压力 , 空中楼阁的研究 , 加班文化 , 血汗工厂 , 都曾经让胡院林的同学对企业望而却步 。
然而 , 在OPPO工作后的胡院林却认为 , OPPO研究院是“工程师乐园” 。
首先是没有短期考核 。 胡院林刚入职OPPO时 , 还有半年一次的考核 。 然而如今 , OPPO为了鼓励研究院心无旁骛坚持做长期研究 , 将半年考核都取消了 , 只在年中的时候给一个综合的考核评价 。
其次 , 是科研部门的足够扁平化 。 跟很多大公司不一样的是 , “普通工程师的观点 , 可以被你的老板 , 甚至CTO听到 , 我感到了被尊重” , 胡院林说 。
另外 , OPPO研究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 会给专业深度的责任人非常大的话语权 , 不会强行要求做事 , 也没有在没有充足逻辑和理由下质疑研究者 。
对于OPPO长期主义的变化 , 前OPPO达芬奇实验室负责人卢建强感触颇深 。 作为OPPO第一代先行技术的研究者 , 他曾屡次经历挫折 。
2016年 , 卢建强主导了行业首个手机云台的开发 , 但因为不符合当期产品未被采用;2017年 , 行业首个5倍变光技术 , 也因为类似原因未被采用;2018年 , 行业最早立项屏下指纹技术 , 但在当时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用 。
“那时候我的研究还会被当做反面教材来批评 , 但是现在研究院没有年终考核了 , 后顾之忧解决了 , 技术应用方向延展了五年以上” , 卢建强说 , 现在公司愿意为战略性投资烧钱了 , 他感到非常欣慰 。
如今的卢建强作为研究院创新产品孵化平台的负责人 , 给予他管辖的研发人员的空间很大 。 “有工程师说对屏下摄像头技术感兴趣 , 也有说对AI算法感兴趣 , 我就说你去做吧 。 我们做事不是必须按照日程表 , 也不会赶1-2个月的进度 , 而是带着科学家一起碰撞讨论出来 , 按照自己的节奏把控” 。
谢红斌也说 , OPPO的博士有些是偏学术的 , 有些偏理论研究 , 有些偏基础研究 , 但都不会影响他在OPPO的发挥 。

企业做科研真正的成就感——在产品上结果
OPPO给科研成果定的策略是“为产品提供技术货架” , 然而对于OPPO的科研人员来说 ,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将技术用在产品上 , 研发的技术被产品批得一无是处是常有的事 。 科研的自我感知和产品应用的现实性 , 也是企业研发永恒的矛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