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方案?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活动方案( 五 )


其次,短视频平台要加强创新,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不同于成人群体的产品迭代和升级 。比如,虽然抖音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位置较佳,设置也简便明了,但今年5月的一份调查报告却显示,依然有27.5%不愿意主动使用青少年模式用户中,其中42.4%的未成年人不愿意主动使用是因为担心青少年模式影响上网体验,而另外近六成的青少年不愿意主动使用可能跟他们对于提醒的心理偏好有一定关系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DT)的观点,成就、自主和关系的需要是人类行为最有影响力的动机之源,青少年更是如此 。同时,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新颖、变化和个性化的事物 。基于此,建议青少年模式的自动弹出的提醒窗口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时间设置,以方便青少年自主选择,比如彩铃式、血条式、自助式等等 。并且,可以把青少年群体按照不同年龄段划分为小学中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和大学,根据不同亚群体的偏好进行弹出窗口设计和内容建设 。
第三,短视频平台要成立专门的研究性部门,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民生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研究以及围绕短视频的相关研究与社会热点分析 。紧紧把握住与青少年有关的国家政策导向和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精心规划高端栏目与推送自研短视频,以提高服务青少年的短视频的内容质量和制作水准,兼顾吸引力、教育性与社会贡献 。比如,针对家长和社会对于短视频对青少年视力、学习、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担忧,可以依据具身认知理论,开发出“动起来”观看新模式的短视频产品与学习潜能激发类的短视频产品;依据美国眼科学会“20-20-20”护眼法则和7±2的短时记忆容量规律,对不同学段青少年设置不同的提醒时间点:以15秒的短视频为例,小学生用户应该2.5-3分钟一组、5-7组一个单元、15-20分钟提醒一次,中学生用户应该3-4分钟一组、7-9组一个单元、30分钟提醒一次,大学生用户则应该4-5分钟一组,9-12组一个单元、40分钟提醒一次;针对抑郁、双减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发出有趣、权威、“解渴”的微课式短视频;针对主流价值观培育问题,开发国家倡导的精神,开发出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航天精神等“精神谱系系列”自主品牌短视频 。
3.加强行业和社会监督
有研究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兼具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双重属性,在平台自律、政府刚性规制的同时,还应借助社会力量对短视频内容传播实施监督[2] 。行业协会自律是短视频平台自律与政府强制监管之间的有效缓冲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职能,完善行业规范 。成立短视频协会,并由其牵头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对于违规账号进行短视频全平台封杀,提高短视频制的“违规成本” 。另一方面,由社会组织牵头,联合各平台、新闻媒体及律师等各行业人士搭建行业自律平台,对一些传播虚假消息的短视频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以正视听,并针对普遍存在的失范现象,制订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其进行规范 。
研究者还指出,应该发挥用户监督作用,完善社会监督模式[2]。用户既是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者也是其监督者,鼓励用户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可以扩大对短视频失范行为监督的范围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要畅通公众举报渠道及时回应并处理网民的投诉建议,并视问题轻重程度督促短视频平台进行整改 。
(二)针对用户侧的策略
目前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都需要依靠用户自主选择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要防止青少年短视频过度使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非常重要[4][5]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研究者认为,目前,不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与之运用媒介的能力不匹配,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就是提高青少年认知、参与、适应媒介的能力 。
1.学校应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程
研究者认为,学校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媒介使用能力,更要关注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分辨判断能力和自律自控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课程安排、活动组织,将青少年网络素养纳入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了解网络沉迷的表现,知晓网络沉迷的危害,培养青少年理性健康用网[4][5] 。也有研究者建议针对大学生要基于不同的使用动机进行不同人群的干预[5],对于娱乐动机占主导因素的用户人群,可增强其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对于社交动机占主导因素的用户人群,可引导其多参加线下社交的场景活动,拓展其社交广度;对于自我表达动机占主导因素的,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满足其自我表达需求,避免其对短视频的沉迷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