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方案?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活动方案( 三 )


有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是大学生视频成瘾的保护性因素,宜人性越强,大学生的短视频成瘾越弱[21] 。宜人性反映个体对他人所持有的友善、利他等人性态度及人际取向,高宜人性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倾向于采取主动、建设性的应对方式,而不是通过逃避等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即便现实生活发生变故,高宜人性个体的应对策略也更积极主动,而不会选择沉溺网络来逃避现实[22] 。并且宜人性的友善、利他特质使得他们不太容易忽视现实生活中周围他人的需求,短视频不只让他们沉浸于短暂的快乐体验,而且有助于他们获取与他人交际的共同话题,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理解他人,拥有更广泛、更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容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不需要依赖短视频来逃避现实 。
尽责性也是减少短视频沉迷的保护性因素 。短视频沉迷主要以其短小、有趣的可视化方式侵占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不太容易满足尽责性人格的心理需求 。高尽责性涵盖谨慎、尽责、勤奋、自律、进取、克制等性格特质,他们可能对短视频平台信任度有限,不会过度关注短视频世界中碎片化信息,自律使得他们观看短视频时也不太容易产生沉浸体验,他们积极进取,渴望在现实世界获取成功,不会轻易沉溺于短视频来打发零碎时间[23] 。
希望感也是减少短视频沉迷的保护性因素 。积极心理学认为,希望感是个体对未来的建设性认知[24] 。一项关于家庭功能、希望感、社交退缩和青少年网络沉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功能和高希望特质是降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保护性因素 。较低的社交退缩会有助于这两个因素发挥更好的保护作用[25] 。因此,短视频沉迷干预重点应该放在有社交退缩问题的青少年身上 。家长和教育工应该帮助他们进一步融入班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更加乐观、充满希望的看法 。这些措施也可能对减少青少年短视频沉迷产生积极影响 。
在数字化时代,屏幕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社交、认知、情绪发展和思维方式,也催促着我们更快地去适应数字环境的变化 。只因为新时代的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恐慌,和对年轻一代被网络短视频俘获的担忧,而单纯地去谈“禁欲”是不现实的,不如一手拥抱青少年一手拥抱短视频,充分发掘和激发青少年个体自身和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帮助青少年更好的适应数字化时代,在与短视频的共存共生中趋利避害,更好成长 。
参考文献
[1] 杨璐. 互联网消灭的40件事. 三联生活周刊, 2022(03):34-39.
[2] 金灿灿, 邹泓, 李晓巍.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保护性和危险性因素及其累积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2-20.
[3] 段文娥. 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新闻世界, 2020(09): 29-36.
[4] 蒋俏蕾. 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心理、风险及对策[J].青年采访人员, 2019(25): 15-16.
[5] 丁露露. 优势视角下高中生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2.
[6] Hirschi T. Causes of delinquency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1969.
[7] Liu, Q. X., Fang, X. Y., Yan, N., Zhou, et al. Multi-family group therapy for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J]. Addictive Behaviors, 2015,42:1–8.
[8] Liu Q, Lin Y, Zhou Z, et al. Perceived Paren?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19, 28: 1571 - 1580.
[9] van den Eijnden RJ, Spijkerman R, Vermulst AA, van Rooij AJ, Engels RCME.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Bidirectional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0, 38: 77-89.
[10] Mythily S., Qiu S., Winslow M,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xcessive internet use among youth in Singapore [J]. Annals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 2008 , 37(1): 9-14.
[11] 方晓义,林丹华,房超.感知的和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对中小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2):26-35.
[12] 林丹华,方晓义.同伴、父母对中小学生吸烟认识、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4):28-34.
[13] Yayan E H, Suna Da Y, Düken M E.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use on working young lonelines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J].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2019, 55(2):194-200.
[14] Milani L, Osualdella D, Di Blasio P. 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ce[J].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2009, 12(6):681-68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