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死活读下去的原因?针对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现象结合材料请你提一条建议


名著死活读下去的原因?针对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现象结合材料请你提一条建议

文章插图
2013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络上发起“来说说‘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投票,有近3000位网友参与 。最终,《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尤利西斯》名列前十 。
如何看待这个榜单折射出的意义?大众阅读趋于网络化和快餐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愈演愈烈 。就榜单而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家有品质、有良知的出版社,其真实性毋庸置疑 。然而取样三千,未免偏少,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且九年之前的网民整体较之今日更为年轻化,同样说明不了问题的全部 。
经典遇冷,原因何在
名著阅读遇冷,从榜单看与书籍也不无关系 。
其一,有些经典阅读难度太大,比如《尤利西斯》,我曾经找出萧乾、文洁若两老的译本,最终知难而退 。再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20岁的我在一所荒僻的乡镇中学任教,哥哥给我订阅了社科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世界文学》,刊物开始译介这本书,并且刊载了部分内容,我买了全译本硬着头皮读了一遍,然后束之于书橱最高层,那天读及老毛姆的毒蛇名句“我自己就曾说过,我宁愿读普鲁斯特读得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甚为惭愧,但是至今没有重读 。
其二,有的名著读不下去和读者的爱好习惯有关,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盗版正版我都浏览过,也知道他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莫言、余华、刘震云诸人一度奉之如神明,但是我不喜欢阅读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包括马尔克斯、略萨甚至博尔赫斯的作品,部分经典不被青睐,无他,纯粹是读者的个人爱好所致 。
那从外部环境维度论,名著阅读遇冷又有哪些原因呢?
其一是“互联网+”时代的冲击 。按照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柯普兰(Douglas Coupland)小说《X世代:速成文化的故事》里的观点,1995—2010年出生的人属于Z世代,他们是数字技术的原住民,互联网和数码产品深刻而切实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思想甚至思维方式,他们阅读和表达的主流媒介也由博客转为微博、,碎片化倾向越发严重,目前中小学生包括相对成熟的高中生在作文中呈现出这种现象已经掩饰不住 。
另外,确实有一个暗示不读经典的“场”存在 。比如总是有人纠结到底是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纠结借助阅读器和网络读书算不算读书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你挚爱读书,所有介质书籍都可以 。还有,总有“砖家”为读书碎片化找到存在“科学性”的理由,比如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人的阅读专注度只能保持十分钟,显然他把自我和人类阅读经典的素质等同于“锦鲤”了,忽略了人之为人“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精神属性 。
开卷有益,必读经典
开卷不一定有益,读书也并非清高事 。然而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精神的发育、审美趣味的涵育、思维品质的雕刻、精神格局的构筑,最可信赖而又优效的方式就是叩读经典 。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要读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 。有人浅白地把经典称为“爷爷书”,同时切不可耗费精力和时间装一肚子与之相反的“孙子书”,包括那些宣扬狼性鄙弃人性的书,那些赤裸裸张扬厚黑学、兜售成功学的书,应该在源头切断其传输线路,屏蔽其传播信号 。
我曾经和学校的外教交流过他们国家青少年名著阅读的状况,那位俄罗斯外教是一位语言学博士,她说俄罗斯是一个从来不缺乏艺术和文学大师的国度,然而网络时代,他们的青少年对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希金、阿赫玛托娃也不像过去那样兴趣盎然 。另一位日本外教是一位中学日语教师,他告诉我,日本的经典阅读也不怎么令人乐观 。这一问题是世界性的,不过我们的状况更为令人忧虑而已 。那么,学校和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们在名著阅读中实现突围,抵达阳光如瀑、草长莺飞的彼岸?
首先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唯其如此,你才具备引领学生阅读的资质 。教师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完善知识结构,少犯错误;其二,打上精神底色,打造精神殿堂;其三,有前两者做基础,兴之所至,自由读书,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的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时,发觉其悲剧意识极浓,并联想到李宗盛的歌曲《山丘》中的“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阐发其中巨大的荒芜感,对同龄人而言这观点极为可贵,然而却被教师忽略了,因为教师的学养分量不足,自然无法引领学生达成阅读高阶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