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职业打假人逐渐专业化、团队化、规模化,中小企业如何应对?

食品安全|职业打假人逐渐专业化、团队化、规模化,中小企业如何应对?

文章图片


【食品安全|职业打假人逐渐专业化、团队化、规模化,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最近 , “女子卖150碗熟肉被举报三无产品 , 法院判其退赔5万”引起热议 。 作为小企业主和职业打假人 , 事件双方在网络上不断发声 。
有人认为职业打假人专捏软柿子 , 法律不应该鼓励 , 也有人认为职业打假人在维护食品安全和市场 。
职业打假人的新闻近年越来越多 , 上海市浩信律师事务所的张晓阳律师认为 , 职业打假人近年逐渐呈现专业化、团队化、模式化的特征 , 对市场上中小企业经营生态影响越来越大 。 以下为采访全文 。

【采访/观察者网 刘惠】
观察者网:一位购买150份扣肉进行维权的打假人最近上了热搜 , 对于这个案件您怎么看待原被告双方?
张晓阳:作为一名专业律师 , 我还是基于他们在诉讼案件中各自从事活动的法律性质来看待原被告双方 。 就原告而言 , 其制作食品并对外销售 , 属于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就被告而言 , 其购买原告销售的食品 , 应当属于系争产品的购买方 , 基于系争产品的性质、数量 , 应当推定其为消费者 。 当然 , 被告存在知假买假并以此为业的情形 , 因此 , 同时属于大家俗称的“职业打假人” 。
图自红星新闻
观察者网:案件中的原告职业打假人邵某过去也经常对小商家进行打假 , 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 , 打假人的针对对象逐渐从大公司转向小型商户 , 目前国内的中小商户在食品安全和合规运营方面现状如何?职业打假人的盛行是否会对国内中小企业的运营生态造成影响?从商家角度来说 , 您有哪些应对职业打假人的建议可以提供?
张晓阳:国内中小商户由于法律意识和经济能力等原因 , 在食品安全和合规运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 仍有极大的改善空间 。
职业打假人近些年来逐渐呈现出专业化、团队化、模式化的特征 , 对中小企业运营生态的影响可以说越来越大 , 我们在和一些地方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时 , 他们经常会感慨一年下来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职业打假人提出的各种投诉、举报 , 职业打假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
职业打假人对中小企业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特别是餐饮领域 , 他们发起的索赔以及由此带来的行政处罚是足以摧毁一家小商户的 , 不能妥善应对的小商户很可能被淘汰 。
从商家的角度来讲 , 应对职业打假人首要的还是练好自己的内功 , 围绕自己从事的经营活动 , 掌握所涉及的各项规范要求 。 法律规范和产品标准纷繁复杂 , 但中小商户一般产品类别不多、经营活动重复性强 , 做到这一点并非难事 。
事实上 , 很多被职业打假人盯上的商户所犯的都是显而易见的基础性错误 , 150碗扣肉案中的三无产品就是如此 , 从事后被告的采访来看 , 其对于这一违法问题始终是清楚的 , 只是并未予以重视 。
我接触了诸多职业打假人后得出一个结论:对于复杂的、需要专业分析或者试验、化验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 , 职业打假人出于效率的考虑 , 一般是不会触碰的 。 可以说 , 中小商户在规范经营上做到80分 , 基本就可以规避掉绝大多数的职业打假人风险 。
观察者网:这起打假的热搜在舆论上也经历了多次反复 , 商家自称是自己的婆婆辛苦制作的传统美食 , 认为对此打假不道德 , 收获网民许多同情 。 之后网民又扒出商家实际为一家有20多名员工的小型食品加工作坊 , 不贴标签属于知法犯法 。 抛开《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标签的要去不谈 , 您认为舆论因素与道德因素在公众性的消费维权案件中有什么影响?
张晓阳:信息时代下舆论因素必然会对公众性的消费维权案件产生影响 , 但抛开法官的专业身份不谈 , 法官与普通公众的一大区别在于其通过庭审、举证质证等诉讼活动掌握了更为准确、全面的案件事实 , 继而在案件事实基础上做出判决 。 法官作为社会纠纷的裁决者 , 既要考虑舆论影响 , 使判决能够为公众所接受 , 又不能任由舆论摆布 , 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查明事实、尊重事实 。
至于道德因素 , 我认为它与舆论是不可分割的 , 公众正是以道德为标尺去评价一桩桩公众案件 , 形成自己的判断 , 这种判断通过网络汇聚起来便形成了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