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写的什么之驴 柳宗元的黔之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 )
以上 , 是寓言的故事情节 。最后作者发出议论和感叹 , 正面写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 , 声之宏也类有能 。”其言外之意是说 , 形虽庞而无德 , 声虽宏而无能 , 徒有其表 , 名不副实 , 这是第一可悲之处 。“向不出其技 , 虎虽猛 , 疑畏 , 卒不敢取 。”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说 , 驴既不知自己无能 , 更不知敌手强大 , 轻举妄动 , 终于落了个被“断喉”“尽肉”的下场 , 这是第二可悲之处 。以上 , 作者用言外之意的议论指出黔驴的可悲 , 虽然辛辣但还比较委婉;篇末用感叹指出它的可悲 , 就直截了当了:“今若是焉 , 悲夫!”显然 , “今若是焉” , 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两层议论 , 既包括“类有德”而没有德、“类有能”而没有能的意思 , 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灭亡的意思 。所以 , 作者发出“悲夫”的深沉长叹 。
【柳宗元写的什么之驴 柳宗元的黔之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 , 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 , 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 , 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 , 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 , 从开始的畏驴 , 到中间的察驴 , 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 。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 , 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 。
这样看来文章有文不对题的嫌疑 , 似乎题目叫“黔之虎”更好 。其实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 , 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 。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 , 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 , 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 , 也就是他的写作动机 。这一点 , 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 。
显然 , 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 , 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 , 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 。——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黔之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 。当然 , 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 , 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 , 只要弄清其本质 , 认真对付 , 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 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黔之虎”了 。这样理解 , 也未尝不可 。但这已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 , 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 。
然而 , 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 , 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 。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 。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 , 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 , 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 , 这样 , 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 。
另一方面 , 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 。“庞然大物”一语 , 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 , 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 , 这就很富讽刺意味 , 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 , 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 。“不胜怒 , 蹄之”五字 , 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 , 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 。
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 , 作者只用“蹄之”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 , 在虎“慭慭然 , 莫相知”的时候 , 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 。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 , 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之举 , 就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 。
推荐阅读
- 嬴政为什么不是秦氏 秦王嬴政的身世
- 立冬节气有什么风俗食物 立冬的风俗食物是
- 六安瓜片有什么作用,六安瓜片的功效与作用
- 连翘茶属于什么茶,肉桂茶属于什么茶
- 半发酵茶介绍,什么茶是半发酵茶
- 何首乌能治什么呢
- 白茶属于什么茶中,白茶属于什么茶系
- 晏殊有几个女儿 晏殊的七个儿子分别叫什么
- 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又要反曹操 荀彧帮曹操后又反对曹操当魏王
- 明朝废后胡善祥 朱瞻基为什么讨厌胡善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