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又要反曹操 荀彧帮曹操后又反对曹操当魏王

三国时三家公司的首席总管家,刘备集团是诸葛亮孙权集团前期是周瑜张昭,后期是陆逊 。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这个位置只有一人,那就是荀彧 。其他人如荀攸、贾栩等,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如荀彧重要 。就是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在和曹操共同创业的中途,意见相左而分道扬镳,最终死于非命,算是汉魏间最为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之一 。
一、鼎定之策
曹操能够一步步地平定天下,好几次重要选择,都和荀彧的建策相关 。在战略大方向的把握上,曹操轻率冒进时,荀彧拉住了他,犹豫迟疑时,荀彧敲定促成他 。在眼光远大这个层面上来说,曹操和荀彧算是一对知己 。
【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又要反曹操 荀彧帮曹操后又反对曹操当魏王】

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又要反曹操 荀彧帮曹操后又反对曹操当魏王

文章插图
汉献帝兴平二年,曹操与吕布在兖州交战 。五月,得到徐州牧陶谦去世的消息,曹操有先攻徐州,再回军取衮州的打算 。问计于众,荀彧建议的中心思想就是建立根据地 。刘邦据关中,刘秀守河内,都是建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牢固地盘,才得以平定天下,称帝中原 。现在衮州就是咱们的根据地,必须先经营好衮州,再顾及其他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专心于衮州,经年交战,击败吕布 。牢牢地控制住了衮州这块地盘,成为曹操逐鹿中原的第一桶金 。
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到洛阳 。荀彧、毛介等人高瞻远瞩地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主张 。这种顺应人心,迎接皇帝,匡扶朝廷的做法,天下士人必然归心于曹操集团,绝对树立起战略上的大优势 。曹操予以实施,这年的秋天把献帝迎接到许县,汉廷经董卓之乱颠沛流离多年,才重新安定下来 。从此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为平定天下打下大好基础 。
做成这两件事,荀彧有大功劳 。这种经营天下的高远目光,才是荀彧被广泛称赞为“王佐之才”的干货 。
二、几个战略要点
曹操征战四方,荀彧都是坐镇许都 。曹操身边是郭嘉、荀攸这几个人跟着 。每到艰难困苦之时,曹操总与荀彧通信,咨询大方向 。而不是有什么“锦囊妙计”,一举取胜 。——此乃小说家言耳 。
建安五年,曹、袁两雄决战官渡 。曹操兵少粮寡,苦苦支撑 。与袁军相持数月,曹操有扛不住的感觉,写信给荀彧,打算退回许昌 。荀彧回信反对:现在双方都艰难万分,谁先打退堂鼓,谁就被动 。现在我军以少于敌人的兵力,扼住咽喉要道半年之久,敌军依旧动弹不得,其锐气已尽 。目前正是找机会出奇迹之时,机不可失啊!
经荀彧点明,曹操坚持住了 。没多久果然袁军许攸投曹,曹操抓住机会,一举攻烧袁军粮草,从而扭转不利战局,终于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
到建安十三年,北方基本平定 。如何向南进军?荀彧说:现在中原已安定,南方倍感压力 。轻军从宛城一线快速出击,就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曹操按计挥师南下,荆州刘琮投降,曹操一举平定荆州 。
三、曹操的志向
没有人天生是个反派 。曹操年轻的时候,一样是一腔热血,要为大汉朝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二十岁,任洛阳北都尉,造五色棒,申明法纪 。大太监蹇硕的叔父犯禁,曹操毫不留情地“棒杀之”,威震洛阳 。人人知道有个小曹不畏权贵,执法不阿 。因此也得罪了权门,为避祸辞官 。后来再经朝廷征召出山,立志为国家“讨贼立功”,愿死后墓志铭为“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
只是形势比人强,时代潮流滚滚来,许多人的想法和志向是会变化的 。到了建安十七年,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后独立势力马超等关中诸将,北方已是铁板一块曹家天下,虽外有孙权、刘备割据一方,但大形势曹氏是一方独大,军界政界都是曹操的人 。特别是军队,完全是效忠于曹操的“曹家军”,汉室名存实亡亦!大臣董昭等提议,曹操进爵位为魏国公 。
曹操这时的想法已今非昔比了 。他表示:我还是汉室的臣子,但要我交出兵权,归到封地,那是不行 。这是“慕虚名而处实祸 。”肯定被别人祸害了 。所以曹某人只有一条道走到黑,回不了头了 。春秋时伍子胥掘墓鞭尸报父兄之仇,朋友申包胥劝他够本了嘛!可以了啊!伍子胥的回答是,我像一个日暮途穷的行者,只有往前赶路,不能回头 。
此时大势所趋,曹操成为魏国公,在汉家里建一个名义为辅佐汉室的魏国,已是开动程序的机器,只会轰隆隆向前走了 。


推荐阅读